【摘要】血吸虫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宿主肝组织内虫卵的沉积诱发虫卵肉芽肿及其后的纤维化病变。在动
物模型的相关研究已显示Th1 细胞主要参与血吸虫虫体抗原的免疫调节反应,而虫卵衍生抗原主要介导Th2 细胞免疫反应。研究证明Th1 细胞、Th2 细胞、巨噬细胞、Treg 细胞和IL-17 分泌型淋巴细胞对调节虫卵肉芽肿反应和肝脏的纤维化过程起重要作用。
目前为止,在宿主免疫反应方面得到广泛研究的血吸虫主要是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和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血吸虫感染宿主后,成虫移行至肠系膜静脉可生存10 年之久或更长时间,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每天产卵可达数百个至成千。虫卵主要沉积于肝脏和结肠壁,成熟虫卵内的毛蚴能分泌出大量的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诱导机体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致敏的CD4+ T 细胞再次受到同种抗原的刺激后,产生各种趋化因子,使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等聚集在虫卵周围,形成虫卵肉芽肿[1]。随后的组织纤维化,导致肝肠的组织结构破坏,引起门脉高压症等病变,最终危及生命。因此,由血吸虫感染的所引起的大部分复合症状都归因于虫卵肉芽肿和相关组织的纤维化[2]。
宿主对虫卵抗原过度的免疫反应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但虫卵肉芽肿反应对宿主也有有利的一面,通过肉芽肿形成,将虫卵破坏和清除,虫卵内毛蚴逐渐皱缩、变性,继而崩解或完全消失。此外,肉芽肿的形成,可能将渗出的抗原物质局限于虫卵周围,从而减少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全身性损害[3]。同时,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是一个慢性的病理过程,使宿主在感染血吸虫后不会危及生命,从而延长宿主生存时间。
1 血吸虫感染与免疫反应
人感染血吸虫后,机体的免疫反应至少经3 个过程。首先,在感染后3~5 周中,幼虫在体内移行,主要免疫反应由Th1 细胞控制。其次,随着幼虫发育成熟,在5~6 周中,雌雄成虫交配后开始产卵。在这一阶段免疫反应发生明显转变。主要由虫卵抗原介导的免疫反应使Th1 组分明显减少,而伴随出现的是强烈的Th2 反应。最后,开始进入慢性感染阶段。这一阶段感染将持续相当长的过程,并且每条雌虫每天排卵300 个至数千个左右。Th2 细胞在介导免疫反应过程中起关键的调节作用,减小并维持虫卵周围肉芽肿的体积[4]。
人体感染血吸虫后会引起不同类型的临床症状和组织器官的并发症,这是由于不同种类的血吸虫感染致病趋向不同。例如,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寄生于肠系膜静脉,引起营养不良、发育障碍和贫血,晚期则会导致肝纤维化、门脉高压、腹水和咯血等。另外,埃及血吸虫寄生于膀胱静脉和盆静脉中,可导致血尿、膀胱钙化和肾积水。由于虫卵反复刺激膀胱黏膜则会引起结石甚至癌变。血吸虫免疫反应的研究主要通过在鼠血吸虫模型和其他动物模型中获得广泛进展,从而达到巩固和确认人体感染血吸虫后的免疫病理反应[5]。因此,研究者均主要以鼠血吸虫模型来探讨免疫失调所致的病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