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用药与健康 > 用药常识 > 医药常识 > 正文
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癌致病因子
www.yongyao.net  2010-7-26 12:52:53  来源:搜狐健康  责任编辑:lingling19860810
分享到:

幽门螺旋杆菌病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并正式命名,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近20多年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寄生在胃粘膜组织中,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为40%,是比较常见的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病包括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其不良预后是胃。如果胃部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

★ 泛酸——幽门螺杆菌会诱发胃泌素大量分泌,导致胃酸过多,表现为泛酸和烧心;

★ 腹——因胃和十二指肠粘膜损伤,有些病人还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症状;

★ 口臭——幽门螺杆菌在牙菌斑中生存,在口腔内发生感染,可能导致口气重,严重者往往还有一种特殊口腔异味,无论如何清洁,都无法去除。幽门螺杆菌是引起口腔异味的最直接病菌之一。

★ 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它不良症状,如暖气、腹胀、反酸和食欲减退等;

幽门螺旋杆菌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群中均有感染,可以说是成年人中最广泛的慢性细菌性感染。总的趋势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发展中国家约为80%,发达国家约为40%,男性略高于女性。我国的感染年龄早于发达国家20年左右,20岁-40岁感染率为45.4%-63.6%,70岁以上高达78.9%。另外,我国北方地区的感染率高于南方地区。

传播途径:

幽门螺旋杆菌病是后天传染的,这一点已是各国学者的共识。其传播方式还不十分明确,但最可能的途径是口—口、粪—口传播,已有以下实验可以证明:★ 利用PCR从病人唾液、牙斑和粪便中检出幽门螺旋杆菌的DNA;★ 从牙斑和粪便中分离出幽门螺旋杆菌;★ 从同一家族多名成员的排泄物中分离出相同的幽门螺旋杆菌菌株。

在临床上,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家里一人有胃病,其家属、孩子也可能将来得胃病,父母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它家庭高得多。对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家庭调查提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家庭中的“健康人”,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为64%,同年龄组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家庭的“健康人”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为13%。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广泛存在于人的唾液和牙菌斑中,一般通过接触病人的唾液、亲吻以及食用不洁食物后经口传染。

我国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因地区有所不同。有的地区为20%,有的地区高达90%,人群中总感染率高于发达国家。这些基本资料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

★ 胃病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检出率远高于人群中总的检出率,这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并不都得胃病。这可能还蕴藏着与致病有关的其他因素,特别是遗传因素(宿主易感性和菌株型别差异等);

★ 人群中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胃病的发生率,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这又与社会经济、卫生状况有关。特别是现已证明胃癌高发区不仅与该地区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有关外,还与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早发感染有关;

★ 人类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若不进行治疗,几乎终身处于持续感染中。因此感染率总的讲来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

★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可能使患胃癌的危险增加2.7至12倍。如果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至少有相当部分患者的胃癌不会发生。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所将幽门螺旋杆菌定为人类I类致癌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