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胰岛素抵抗或影响胰岛素在靶组织的利用 药物导致胰岛素抵抗,主要是通过对五羟色胺受体的拮抗作用,降低了胰岛B细胞的反应性,导致胰岛素降低和甘油三酯平衡紊乱,产生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三酯与胰岛素抵抗共同作用继发糖尿病,且可发展为酮症酸中毒。
典型代表药物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奥氮平和喹硫平等。在正常治疗剂量范围内,引起糖尿病发生率最高的是氯氮平,其次为奥氮平。有研究表明,氯氮平致DM经过5年随访,30.5%发展为Ⅱ型糖尿病。对于氯氮平引致的高糖血症,口服降糖药物后有较好效果。
药物或化学物质影响胰岛素在靶细胞的利用导致糖尿病,可通过2种方式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一是使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二是促进肝糖原异生,增加葡萄糖的合成,产生胰岛素抵抗。典型的是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为代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主要是促进肝糖原异生,拮抗胰岛素的作用。
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及减少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使血糖升高。所有糖皮质激素均有致糖尿病作用,其中氢化可的松、泼尼松致糖尿病作用最强,发病与药物剂量及用药时间有关,年龄较大患者糖耐量减低或可能有隐性糖尿病存在,使用激素后较易发生糖尿病。
早诊早治至关重要
药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对早期诊断有帮助。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①病情轻,多数无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一般<13.32mmol/L。②停用药物后糖尿病可消失。③肾排糖阈降低、血糖与尿糖值不成比例。④对胰岛素反应不一致,多数对胰岛素较为敏感,少数对胰岛素有拮抗现象。另外,全胃肠道营养物、苯妥英、口服避孕药等均属于本类药源性糖尿病,一旦停药,血糖一般可以恢复正常。
因此,药源性糖尿病诊断依据主要为:①有可疑用药史;②在临床用药中,原来无糖尿病的病人出现血糖升高,或已知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恶化,应考虑药物所致糖尿病可能。如停用可疑药物后,血糖恢复正常,再次使用重复出现糖尿病,可给予确诊。
药源性糖尿病应注意与原发性糖尿病、假性糖尿病的鉴别。如大剂量静注维生素C时,尿糖会呈阳性,但血糖不高,此为假性糖尿病。
就用有可能导致糖尿病的药物时,应经常监测血糖、尿糖,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出现糖尿病或已控制的糖尿病恶化时,原则上停用可疑药物。权衡利弊,确实需继续用药,例如系统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型关节炎活动期,必须应用类固醇药物.应审慎考虑其剂量,并在饮食治疗基础上,选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进行治疗。在进行药物治疗时要警惕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