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美的鲩鱼制成的鱼生,虽然爽口鲜甜,但雪白的鱼片里也许匿藏着无数肝吸虫卵,一旦这些虫卵进入身体,其成虫将寄生在人的胆管内发育繁殖,并不断排出代谢产物和分泌有毒物质,损害肝脏。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提醒,广东省珠江流域的淡水鱼普遍受到肝吸虫囊蚴感染,因此,千万别抱侥幸心理,应杜绝吃所有淡水鱼制成的鱼生。
32.6%!渔民商人感染率最高
肝吸虫病是我国目前流行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卫生部2005年5月公布的我国人体寄生虫流行调查显示,我国约有肝吸虫感染者1200万人,比15年前增长了75%。其中广东、广西、吉林3省(区)分别上升了182%、164%和630%。调查也表明各类人群的感染率均随吃“鱼生”的机会增多而升高。
广东人由于嗜好吃鱼生,其感染肝吸虫的比例相当高。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研究所曾经对全省9个县(市)进行抽样调查,13876人中,肝吸虫病的平均感染率为16.42%,尤其以成年男性居多。调查还发现,渔民和商人感染最为严重,感染率竟高达32.6%!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防治所方悦怡指出,珠江流域的淡水鱼普遍受到肝吸虫囊蚴感染。因此,在烧、烤、烫或蒸鱼时,如果温度不够、时间不足或鱼肉过厚等原因都有可能未杀死全部囊蚴。而鱼肉中的肝吸虫囊蚴甚至可通过砧板、菜刀、盆碟、碗筷等交叉感染,然后进入人口,使人感染上肝吸虫。
肝吸虫病易误诊漏诊
肝吸虫的成虫寄生在人的胆管内,寿命可达20-30年或更长时间,由于虫体不断发育繁殖,并排出大量代谢产物和分泌有毒物质,损害人体肝脏。感染者会反复出现疲乏、食欲差、尿黄、发热,并伴有右上腹痛、肝区不适、隐痛等。
由于病变不仅涉及肝胆系统,还有全身症状和体征,容易引起误诊、漏诊。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肝病一科曾对他们接诊的102例肝吸虫患者进行调查,发现这些患者中有不少曾被误诊为肝炎、感染性疾病、梗阻性黄疸,其误诊率分别为50%、13.73%、11.76%,总误诊率为83.3%。
“肝吸虫感染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经过几年后,大多患者会出现肝损害。”肝病一科主任张春兰还表示,“肝吸虫病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存在,部分患者经过驱虫治疗之后,肝脏纤维化有所改善,但也有部分无变化,需要抗纤维化治疗。”
防“虫”要杜绝生食淡水鱼虾
肝吸虫幼虫发育需经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是螺蛳(纹沼螺、长角涵螺等);第二中间宿主是各种淡水鱼虾。其中,鲩鱼往往是肝吸虫感染最高的宿主。
在肝吸虫病高发区,以下饮食习惯最容易给虫卵入侵人体的机会———
①生食或没煮透:如珠三角一带居民喜食“鱼生”或“生滚鱼片粥”;潮汕人喜欢醉虾醉蟹(用醋或酒腌制);东北朝鲜族居民习惯用生鱼佐酒;江浙一带居民喜食活虾、活鱼。
②生熟食处理不当:处理食物时生熟不分,囊蚴通过砧板、菜刀、碗筷等污染食物,从而使人感染。
人吃进活的肝吸虫囊蚴,1个月之后,囊蚴就会发育为成虫并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因此,为预防肝吸虫病,应主动改变生吃鱼肉的习惯。实验证明,在厚度约1毫米的鱼肉片内的囊蚴,在90℃的热水中,1秒钟即能死亡,75℃时3秒内死亡。
Tips:
有吃鱼生习惯,做B超检查
如果以前有吃鱼生习惯的人群,建议做肝功能检查和肝脏B超检查。
对于肝吸虫患者,需进行抗感染治疗和驱虫治疗。目前,治疗肝吸虫的首选药是吡喹酮,驱虫治疗之后,肝功能在3-4天恢复正常。
重症感染者且伴有营养不良或肝硬化症状者,应加强营养,保护肝脏,再考虑特殊治疗。有胆囊炎、总胆管堵塞等急性外科并发症者,则需手术治疗。
- 2010.03.29
- 2010.03.30
- 2010.03.19
- 201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