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头孢菌素类药物(下称头孢类药物)在临床的疗效确切,抗菌谱广,相对毒副作用较小,与其他抗菌药物的适配度较好等优点,因此临床广为使用。如以全身感染药使用金额来排序,头孢类药物在我国的使用量多年占据首位,约占整个金额近50%。
但是,头孢类药物的过敏反应问题,常领人烦恼。头孢类药物质量标准虽不断提高,但因国内外生产企业众多,产品的内控标准不一;加之我国的药品价格不断波动,使使用单位在采购、使用中,把握产品质量与临床疗效方面发生困难,同时引起在预防头孢类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的认识、管理和措施方面带来困惑。
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并未规定大多数头孢类药物需作皮试,因此也无皮试的正规方法。头孢类药物的说明书中,个别的提出皮试要求,但绝大多数说明书上只有禁忌,指出“对青霉素、头孢类药物或舒巴坦过敏者禁用”。实际操作上如何办?
目前,医疗大环境复杂,法规不健全,医务人员随时有可能处在风口浪尖,临床实践中患者确须使用头孢类药物,但如何判定患者是否在禁忌之列,用还是不用?如何用?如何预防?没有法规,又有禁忌,如何规避风险?预防的根据、意义、方法、效果又怎样判定?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作如下分析:
现实:己知对青霉素产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对头孢类药物也产生过敏反应的发生率约为5%~10%。
对青霉素不过敏,在未作皮试的情况下,使用头孢类药物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因疏忽易引起严重后果。
如果对头孢类药物先行皮试,因无统一规定,各地的方法不一致,影响结果判定。
正确了解皮内药物敏感试验法(皮试)的局限性:
抗菌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主要通过4种过敏反应机制起作用。而目前最常用的预测过敏反应发生的方法是皮内试验法。该皮肤试验只能检验出与变态反应原密切相关的特异性IgE抗体,这种预测基本上是针对Ⅰ型超敏反应,对于其他三型超敏反应并无预测能力。
至今为止,除了青霉素外,我们并不确知其他大多数抗菌药物引起过敏反应的变应原,例如头孢菌素、磺胺等。因此在皮肤试验出现阴性结果时,可能提示该检验技术灵敏度不够,或者更可能是由于试验中所使用的药物在体外不具有药物免疫原性,因此无法预测药物在体内可能发生的变态反应。
所以临床广泛应用的只有青霉素皮试,其他抗菌药物皮试的可靠性,包括对假阴性和假阳性率的估计,临床上尚未能给出肯定的结论。因此,首次使用头孢类药物(复方制剂除外),均不需皮试,包括使用青霉素皮试和头孢菌素原药皮试。
上述分析无疑是正确的,但结合实际又是不完整的,因为我们仍然不能回避头孢类药物引起过敏反应的风险,因此不少医疗单位纷纷试图从理论到实践来探索头孢类药物皮试的根据、方法及其可靠性。
- 2008.07.30
- 2009.01.08
- 2008.06.30
- 201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