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1日下午,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IDSA)年会设置了艾滋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领域年度研究热点专场,美国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学迈克尔·莱德曼(Michael Lederman)博士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托马斯杰弗逊大学凯瑟琳·斯夸尔斯(Kathleen Squires)博士分别介绍了艾滋病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他们对近1年来发表的重要论文进行简介后加以点评。
发病机制
抑制免疫活化新思路
有学者对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后猿猴类动物消化道变化进行研究发现,SIV感染的恒河猴胃肠道内的微生物异位、黏膜完整性遭到破坏、肠道淋巴系统发生免疫反应,与病毒感染免疫反应加重相关,持续慢性SIV感染的乌白眉猴的肠道内变化与之相反,无活跃的病毒免疫反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与SIV感染的病毒免疫活化相似,这提示,与清除胃肠道内微生物异位相比,胃肠道内微生物异位增加更易促使致病性免疫活化。该论文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学》[PLoS Pathog 2010,6(8).pii: e1001052]。
点评:与慢病毒共生(live with lentiviruses)可能是阻止艾滋病发病的又一思路,抑制病毒感染后的免疫活化与之相似。此外,乌白眉猴感染SIV后趋化因子受体5(CCR5)呈低表达,那么,抑制人类CCR5是否同样可控制HIV感染呢?
HIV隐蔽传感器被发现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单核细胞衍生树突细胞(MDDC)在自然免疫中对HIV-1感染有抵抗作用,但在被HIV-1衣壳中细胞亲环素A(CYPA)诱导后,MDDC发生一些免疫变化,当出现vpx蛋白时变得易于感染HIV-1。该论文发表于《自然》[Nature 2010,467(7312):214]杂志。
点评:研究者发现了HIV-1的“隐蔽传感器(cryptic sensor)”,其改变了人体自然免疫中的保护作用,该研究就像在探索“如何知道门外是否站着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对于其他免疫细胞(如黏膜朗格汉斯细胞)也可循此思路进行研究。此外,这一免疫机制可能对性疫苗的研制有所启示。
HIV如何抑制干扰素产生
我们知道,病毒感染可触发人体自然免疫产生1型干扰素,但HIV直接感染表面有CD4受体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使之无法产生1型干扰素。有学者报告,HIV-1正是通过胞质核酸外切酶 TREX1抑制干扰素的产生。该论文发表于《自然-免疫学》[Nat Immunol 2010,11(11):1005]。
点评:抗HIV的自然免疫遭到破坏是艾滋病的复杂性及关键所在。该研究再次证实了干扰素的重要抗病毒作用,并找到了新的免疫传感器和抑制因素。但是,上述因素在抗病毒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对疾病进展有何影响,仍待进一步探索。
- 2010.03.21
- 2010.05.25
- 2010.05.28
- 200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