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一轮医改自政策出台至今已过去近一年半的时间,其行进过程中困难颇多,取得的成效也不可否定。这项事关民生的“大动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包括政策决策者、执行者及所有利益相关者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其最新的进展。
无疑,根治“看病贵、看病难”这一顽疾不会随着一纸方案的发布而一蹴而就,而需要集社会各方的智慧不断探索。为此,本版以专家圆桌谈的形式,邀请业内权威人士对新医改推行至今的成效经验进行评说,以飨读者。这些并不完全代表本报观点,但在新医改方向和原则形成共识的前提下,实施方式的探索和观点的碰撞有利于开阔思路。我们也希望业内有识之士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解决药价虚高应从摒除垄断入手
尽管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付费机制,但全民医保推进方面我认为可以算“优秀”,在发展水平和推进的时间上,都是令人满意的。公共卫生、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做得也不错。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方面政府投入了不少钱,但投的地方对不对,钱花得是不是有效果、有效率,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关于公立医院改革和基本药物制度建设,我个人认为公立医院改革基本上是尚未真正启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是今年医改工作的重点,新医改方案设计的基本药物制度的核心是统一采购、统一配送、零差价销售,不过据我的调研,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困难很大,绝大部分地区实际上没有推行。
某媒体报道:“中间环节过多,是药价虚高的症结所在。(北京市)政府统一的采购平台只接受药品生产企业投标,拒绝药品经销商参加,免去了药品从生产线到批发、代理商环节的中间加价。”这是典型的缺乏经济学常识的说法。许多政府官员、媒体文章如此说,许多人也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这种说法,却没有静下心来考虑一下这种说法的荒谬。
如果“流通中间环节多、层层加价”就能够推高商品的零售价,这世界上买卖就太好做了。每天早上我到批发市场上一元一斤批发500斤黄瓜,加价卖给A、A再加价卖给B、B再加价卖给C,如此层层加价,把黄瓜的零售价推高到了20元一斤。这样一年下来,我们就发大财了。另外,以后咱们国家出口商品不要直接出口,先在国内多环节流通,层层加价,把价格推得高高的,再出口给美国人,用不了几年,我们GDP就赶上美国了。这样说岂不荒唐?
一种商品(药品也不例外),最终的零售价取决于市场需求和市场结构。芦笋片的案例形象地说明了药价虚高的根源:患者跑遍了长沙的药店,也买不到这种药品。一个零售价达到出厂价13倍的药品,药店为何没有销售?卖给医院的同时也卖给药店,药厂何乐而不为?原因很简单,医院不同意药厂卖给药店。目前公立医院控制了药品销售80%左右的市场份额,为了保住这80%的市场份额,药厂不敢也不愿意得罪医院。
因此,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公立医院垄断了药品零售市场,导致了药品零售价格虚高,零售价格与出厂价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价空间,能够允许药品流通环节多,并且层层加价。这巨大的差价给各级经销商提供了生存空间,反过来,各级经销商又和相关利益集团结成利益同盟,维护虚高的药品价格”。如果消除了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虚高的药价就不可能维持,那么零售价格与出厂价之间的差价空间也就被大大压缩。
因此,解决药价虚高不应该从流通环节着手,而是应该从破除零售环节的垄断入手。
- 2011.01.07
- 2011.01.12
- 2011.01.14
- 201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