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调查称医生平均寿命比国人平均值低3岁
www.yongyao.net  2010-12-17 0:06:47  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ting99
分享到:

医护心情

“我就是个穿白大褂的黄脸婆”

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南京、西安、成都8个城市19家医院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参与调查的2183名医生中,近八成人每天工作8至12小时,67%的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在天涯社区“医护心情”论坛上,不少帖子刻画医生的生存状态——“我就是个穿白大褂的黄脸婆”、“被医院当做奴隶使用,被病人当做华佗要求”、“简直不被当人看,就是个机器”……

医护人员为什么这么累?日益增多的门诊量让医护人员不堪重负,他们不少人都是超负荷工作。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中国的病人群体原本就庞大,医生的“供”远小于患者的“求”。据了解,美国一个医生每天只看6个病人,中国医生却至少要看60个。来自协和医院的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协和医院综合门诊量107.7万人次,同比增长7%。进入5月份以来,医院门诊量更是一路攀升,单日门诊量突破12718人次,创下全市门诊量新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单日门诊量也已经达到8000多人次,而该院的门诊楼当时设计标准为单日门诊量仅为2000人次。而且该院住院患者中30%是来自外地的。

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王天佑教授公开表示,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是导致医护人员累的原因之一。目前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的力量没充分发挥出来。患者都向大医院集中,自然给大医院医护人员带来了巨大压力,结果是大医院医生“累死”,小医院医生“饿死”。

医患关系的紧张也让医护人员倍感压力巨大。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曾指出,“医疗事故”、“医疗纠纷”这两把利剑,时时都悬在头顶,怎一个“累”字了得!一位护士说,为了防止医疗纠纷,她一度在衣服里装上录音笔去上班,就是为了以后和患者对质。一位医生则感慨地说,作为医护人员,就是一只脚在医院,一只脚在法院。(记者 于建 )

三大难题,谁来破解?

患者的看病苦看病累,本质上还是看病难。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刘继同认为,看病难的根源在于医疗体制问题。

怎么让患者不再重复检查

“医院到底应该是非营利机构还是营利的商业机构?这个划分并不明确。国家对于医院投入也不大,从而导致医院要自己养活自己。而在闯市场的过程中,多引进医疗设备就成了一个效果明显的手段。引进设备,引进专业人才都需要医院付出很大的成本,自然就会要求足够多的患者进行检查。”

刘继同表示,很多患者在不同医院被要求做重复检查,问题主要出在临床规范和医疗政策上,其中没有规定不要让患者做过多的检查。“这种现象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身体也造成了伤害。比如短时间在多家医院抽血,都需要一段时间来休养。如果目前补偿机制不改变,没有明确的划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可能在将来会依然存在。”

怎么让医院扩大服务能力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周子君认为,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集中在大医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就是一个供给不足,现在的发展模式实际是有问题的,大医院这几年注重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大量的钱投进去以后买高精尖的设备,去学很多新的技术,很多以前看不了的病都解决了,但是医院的服务能力并没有相应地扩大,以前是一千张床,现在可能还是一千张床或者稍微扩大一点。

“外资和民营医院进入医疗市场,对于公立医院来说也是一次触动。”刘继同表示,很多人将看病难归结到了医疗机构缺乏竞争上,行业垄断导致了服务质量下降,这只是看病难的一个原因。“民营医院至少让公立医院感受到内部竞争的存在,从而迫使公立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就像买菜,有了选择、比较之后,老百姓一定会选择购买物美价廉的。”

怎么让好医生下到基层

“小医院的供给是充足的,我去了以后就可以看,我不用等。甚至很多医生、护士坐着等病人,供给过度的时候政府还要花大量钱去投入,这样会造成很多新的浪费。”周子君认为,政府要建小医院,这其中就存在一定的矛盾。一种解决办法是引导患者到小医院看病,但是引导有时候非常难。

“引导一个人的行为,比如说一个人习惯到一个商店买东西,政府说那边新开了一个你到那边去买,但你觉得那个商店没有吸引人的东西,肯定不会去的。核心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医生怎么下到基层的小医院?好的医生和好的医疗资源应该在那里有所体现,这样老百姓才会认同。能否实现小病去小医院,大病到大医院,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基层医院没有真正起到‘守门人’的作用,很多小病不用去大医院。但是现实情况是,患者对小医院的医疗水平不信任,全部挤到大医院。”刘继同认为,目前一些小医院水平没有达到患者的预期,这也导致没有起到分流的作用。“国外的情况是小病进社区,大病再去医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