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风湿病年鉴》[Ann Rheu Dis 2010,69(9):1603]刊发了希腊和美国学者的一篇联合综述文章,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程和转归等数个方面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在过去十年间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回顾,非常有学习价值。
SLE诊断标准存缺陷
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基于流行病学调查提出的SLE分类标准也常被用于临床诊断,但严格使用该标准可能使SLE早期患者或有SLE局部表现的患者被漏诊。
有资料显示,在可疑SLE患者中,仅约2/3符合ACR 标准,约10%具备狼疮的疾病特点但却不符合上述标准,25%有纤维肌痛样症状且抗核抗体(ANA) 阳性者从未发展至狼疮。在可疑SLE患者中,具未分类结缔组织综合征者约占10%~20%,而将于5年后发展至符合SLE 分类标准者占10%~15%。可预测进展至SLE 的因素包括年轻、脱发、浆膜炎、盘状狼疮、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及抗Sm或抗DNA 抗体阳性。
自身抗体与预后标志物
抗核抗体(ANA)的核酸靶抗原与细胞凋亡产物清出障碍有关,并可激发免疫活化作用和开启新的细胞免疫通路。在SLE发病前9年,多种不同的自身抗体即可有序地出现,提示患者处于疾病的临床前期状态,这为预测和预防SLE提供了可能。在临床水平对包括抗磷脂抗体(APA)在内的自身抗体的研究,使得人们可从独特表型、发病机制、预后和治疗需求等方面对SLE的不同亚型进行界定。
研究显示,在SLE患者中,某些自身抗体与标示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一些独特特征具相关性。经Farr法(放射免疫法)而非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得的血清抗双链DNA 滴度与肾脏受累、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疾病严重程度增加及生存率低等相关。APA 与出现抗磷脂综合征(APS)、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严重肾损伤及死亡相关;抗C1q抗体与肾脏病相关;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与皮肤黏膜受累和轻中度肾脏病相关。此外,I 型干扰素诱导基因和循环B 淋巴细胞亚群等新型生物标记物亦与SLE的疾病严重度相一致。
病程与患者损伤
SLE患者的临床活动度时高时低,但持续性的全身免疫炎症反应可导致多种器官功能发生不可逆性损伤,而预防上述损伤是SLE新治疗方法的目标。
尽管生存率已有改善(前10年为92%~98%),但SLE患者的死亡风险仍是普通人群的2~5倍。在被确诊的前两年内,SLE患者的损伤和死亡主要与疾病本身相关;而后期的损伤(如动脉粥样硬化、感染和恶性肿瘤等)和死亡则常与疾病病程中的并发症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相关。数项研究表明,发生早期损伤是提示SLE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
SLE主要管理策略
SLE是一种不同患者间疾病严重程度存在差异的终身性疾病。多靶点治疗策略的目的是,减少全身免疫炎症反应所致总负担,而达到此策略则需要医师具有根据疾病严重度、为快速诱导缓解和预防复发所用药物、以及合并症的预防和管理等,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对疾病活动度和复发进行精确认定和分层的能力。
肾炎
肾炎仍是导致狼疮发病的最重要的单一因素,亦是导致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目前,越来越多的医师将毒性较小的吗替麦考酚酯(MMF)作为大多数增殖性狼疮肾炎的一线选择,而将环磷酰胺(CP)用于病情较重者。近期研究支持硫唑嘌呤(AZA)用于治疗轻型狼疮或作为长期维持治疗药物。对于膜性肾病患者,可单用糖皮质激素,亦可将激素与环孢素或CP联用。
- 2010.12.10
- 2010.05.21
- 2008.02.16
- 200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