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约200万,死亡率高于恶性肿瘤。可以说,在中国脑血管病是“第一杀手”。
溶栓治疗比例低
约占脑卒中八成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其治疗首先考虑的是溶栓。而调查表明,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的比例低得惊人,小于1%。造成溶栓治疗率低有很多原因,主要是院前延迟,即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小症状”没有引起“大重视”。此外,还存在溶栓药物使用不规范和违背治疗方案等问题。
早期的卒中患者症状轻微,容易被大部分人忽视。由于卒中患者大多是老人,出现早期症状时他们通常不会主动拨打急救电话,而是等待子女下班。这一等往往就错过了溶栓治疗的“时间窗”——4.5个小时。此外,很多医院急救流程还不够顺畅,医生明确诊断、给出治疗方案的时间不够及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病人和家属害怕承担溶栓的出血风险而拒绝治疗。有调查表明,在我国一些大医院里,病人同意接受溶栓治疗的只有9%,而在美国这个比例是70%。因此,缩短院前急救与医院救治的时间、规范院前转运途径,是提高溶栓率的有效策略。
学会判断早期卒中
判断早期卒中的方法很简单,三个动作:微笑一下,嘴歪了就是卒中;说一句长一点的话,看看是否说话困难、言语含糊;双臂伸平,手向下3秒钟,看看是否能坚持。对于院内的救治延迟问题,则需要有条件的医院整合医疗资源,做好绿色通道。此外,急救中心要把病人送到条件合适的医疗机构,如大医院的卒中中心。再者,大众还应了解溶栓治疗的出血风险是6%,和脑卒中所引发的危害比起来要轻得多。
预防比治疗更有效
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是指脑卒中发病以前的预防。虽然一级预防的效果最好,但是难度也最大,由于没有受到疾病的折磨,所以病前预防往往不受重视。一级预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鼓励健康的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行为干预里最主要的是戒烟,之后是运动,然后是膳食;二是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这些危险因素如果通过生活方式的转变仍不能有效控制,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通过控制血压、调脂、降血糖药把危险因素控制好。此外,除了这些药物,具有更高患病危险的人需要每天服用一定剂量阿司匹林。中国专家共识组建议,在45岁以上的女性和已经存在缺血性心脏病的个体应该常规使用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发生过一次卒中的患者,5年内再次发生卒中的机会是30%,如果这1/3的人通过医学干预后被拯救,也就是不再得同一种疾病,这种医学干预叫二级预防,其意义重在减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二级预防与一级预防在控制危险因素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控制的程度要求不一样。比如说,一级预防要求血脂降到一个水平,而二级预防则对血脂的下降要求更高。此外,二级预防必须加强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阿司匹林因其安全、有效且价格低廉一直作为首选药物,承担了长期的防御工作。因此,二级预防比一级预防的强度更大。然而,现在二级预防仍是一块不够坚固的“盾牌”。有研究显示,脑卒中出院90天的患者,有近1/3未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有近2/3的患者未继续使用降血脂药物,吸烟患者中有约一半的病人继续吸烟。因此,二级预防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 2010.11.17
- 2010.11.17
- 2010.11.17
- 201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