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新年观察:这两年是中国药企集体的战略重思年
www.yongyao.net  2011-1-20 20:58:25  来源:搜狐健康  责任编辑:candyxie
分享到:

2010年岁末,《医药经理人》组织了一场一百多家区域龙头医药流通公司负责人参加的商业调查,其中一项题目是这一年贵公司是否已经参与或者正在谈判并购整合,调查显示49%的现场企业表示已经完成了被并购整合。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统计表明,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只有491家,约占全国药品批发企业总数的3.7%;超过1.2万家各类小型商业公司瓜分不足15%的市场份额。而另一方面,大量中小流通公司目前被PE的估值普遍在15到20倍,几乎与公司独立上市的市盈率相当,而流通公司众所周知的微薄利润是一定无法支撑这个预期的。

泡沫太大了,其根本原因就是国药、上药、华润等国有企业对有限商业资源的疯狂争夺。国药自2009年在香港上市并成为全球医药流通市值第四大公司后开启了在全国范围内压倒性的并购战车,其战略核心就是先进行面上的覆盖,再行升级改造。

随后新上药重组,并打出了华东、华南、华北为重点区域的全国性医药分销网络格局,该三大市场容量占全国医药消费市场的比例超过70%。上药先后收购了广州第三大分销商中山医,重组福建医药公司,最后收购中信医药直接拓展以北京地区为中心的华北医药分销网络资源。

在上药进入北京市场之前,华润系北药已经开始向周边省份快速拓展。最鲜明的例子是以10亿元资金收购苏州礼安,被看作是首次跨过长江以南,正面和“新上药”进行“贴身肉搏”。

显而易见,国药、上药、华润的战略布局都是要一统全国医药分销市场,其战略重叠清晰可见。而其国有背景更助长了其董事会或领导人直接卯足了劲往大了玩,正像一民营企业老板的直言,你给他们领导40%的股份,他们是绝对不会这么经营企业的。

这种严重的战略重叠导致的资源浪费和市场泡沫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范畴。尤其是在一个像流通这类快速走向集中的细分领域市场,其非理性商业竞争的行为将对这个市场本身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大输液领域,传统的四巨头科伦、北药双鹤、石四药、鲁抗辰欣等遥遥领先,尤其是科伦目前已经拿下了超过20%的市场份额,科伦老板刘革新的战略思维是要在第一集团军内形成战略竞合,对于现有各领军企业的基础市场不实行抢夺,相互留存适度空间发展。但也有企业不顾一切的跑到科伦家门口成都争食市场。

如果是凭借技术创新式的颠覆竞争这是完全可行的,但如果只是一种强行的营销手段就显得不知轻重。

外资战略与本土硬伤

自跨国药企进入中国30年,与国内企业基本是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各自的活动半径和经营圈子截然不同。跨国药企长时间依靠其高端的产品和高昂的药品价格高高在上,只是近年来跨国药企的中高端人才加速流进国内民企,民营药企对自身发展规范和国际视野的渴求一直是其重要的前进动力。

与此同时,跨国药企开始对本土企业强势并购,其弯身出手的直接动机是看到自己赖以生存的20%失去专利的原研药市场不保,必须挺进更广泛的市场渠道。

在中国医药市场上,专利药占比不足5%,国内仿制药占比约70%。如果价格一直砍下去,外资失去专利的原研药市场份额岌岌可危。辉瑞中国老板吴晓滨说他见过的外企都在讲,自己在中国一定要赢,非赢不可,必须赢。大家都对广大的基层市场充满兴趣,甚至想把整个产品都渗透下去。

2010年11月,发改委宣布17大类单独定价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平均下调19%,享受了数年超国民待遇的外资和合资原研高价药最终被取消了“特权”。其中同一产品原研与国内仿制价格比例倍数最高的罗氏芬下降30%。联想到年初默沙东主动对旗下舒降之降价50%,以图率先抢占市场之举,有人惊叹其战略远见。

跨国药企在2010年里的惊人之举除了默沙东的主动降价,就数赛诺菲以5亿美元收购本土妇儿药品牌企业太阳石药业。这与拜耳收购白加黑的战略意图如出一辙,针对的是其渠道网络。

如果说以往外企和本土企业的平台高下有别,那么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双方未来的竞争将会逐渐回归到一个平台上。跨国药企现在最有效的两个手段就是降低药价,并购渠道进军基层市场。大多数观察者认为未来五年国内市场内外资企业的竞争将进入白热化。

甚至有人担心中国制药产业重演手机业的悲剧——国产手机一度凭借本土的渠道优势和主攻中低端市场的战略拥有手机市场半壁江山。但随着外资品牌的价格平民化、渠道扁平化跟进,而国产品牌无核心技术和创新不足一直得不到改善,几乎在一夜之间,国产品牌全军覆没。

事实上,外企在华的原研药协会一直没有放弃其在华产品价格的维护,在放弃原研药这一概念之后,他们举出的新牌是优质优价,这个范围不局限于外企,而是所有在产品质量上过硬的企业,这也得到了官方的正式回应,在药价调控中会考虑区别定价。

抛开内外资药品价格之争,从患者体验角度出发,同一化学药名不同厂家的产品确实疗效差异巨大。这其实是国内大多数药企的硬伤,也是不得不面对并改善的。以固体制剂为例,本土产品在含量、含量均匀度、片重差异、有关物质与溶出度等项目上的质量标准严重滞后,在生物利用度评价、工业药剂学等方面一直处于薄弱水准。

在中成药领域,本土企业含化学药成分中成药一直像一颗定时炸弹,2010年的VC银翘片事件再敲警钟。而中药注射剂质量提升被公认的尚有长远的路要走。惟一的好消息是复方丹参滴丸通过美国FDA二期临床,并且给国内中药企业带回了颠覆性的观念——一直以来,国内中药企业都把成分清楚、机理明确认为是横亘在中药国际化门前难以逾越的屏障,但这却是个天大的误会。在FDA批准上市的第一个从绿茶中提取的天然药物,其有效成分55%是已知的,45%的成分未知,FDA只要求其在说明书中标明“作用机理不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