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外企的超国民待遇终结 外企与内企“残酷”竞争
www.yongyao.net  2011-1-12 12:05:43  来源:医药经济报  责任编辑:candyxie
分享到:

种种迹象表明,经过在华30余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外企的"超国民待遇"正走向尾声,原研药取消单独定价、持续降价的趋势已不可扭转。

实际上,当中国"以技术换市场"的阶段过去,外资药企的"超国民待遇"也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准国民待遇",其既失去了原有的政策优待,又面临与已经崛起的本土企业之间残酷的竞争。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超国民待遇"终结

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用三个"都是"阐明了中国的外资政策——所有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注册的企业都是中国企业,他们制造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他们研发的创新产品也都是"中国创造",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资企业都享受国民待遇。同时,中国的政府采购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和中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外企享受"国民待遇"由此定调,言下之意则是中国经历了30几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将不再将外资视为"超国民"。而外资药企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第一批外企,同样面临这样的现实。

2010年11月30日,国家发改委发文规定,从12月12日起降低头孢曲松等部分单独定价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降价品种涉及抗生素、抗心脑血管病等17大类约174个品种;并取消了部分品种的单独定价权。这是国家发改委首次大范围针对享受单独定价资格的原研药进行降价。

RDPAC是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的简称。"RDPAC有20家成员、约70个不同剂型规格的化合物在基本药物目录中,约占RDPAC原研药总数的1/3。本次对原研药价格的大幅调整,对部分企业的销售影响很大。"RDPAC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医药经济报》记者采访时称。

不过,外资药企原研药单独定价的"超国民待遇"一直为国内所诟病,事实上,所谓的原研药大多数是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药品,但既便如此,依然能在中国市场享受单独定价和比仿制药价格高上N倍的"超国民待遇"——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南方所)的统计数据,2010上半年,样本医院销售前20强中14个席位被外企占领,平均增长32.7%,合计所占市场份额21.1%。在三级医院,外资药、进口药的市场份额超过一半。

因此,这次原研药的大范围降价,以及取消单独定价的政策导向,其象征意义亦让不少本土企业拍手称快。业内专家表示,原研药降价之后,将对本土制药企业的首仿药销售构成利好。

产品降价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外资在税收上的"超国民待遇"也划上了句号:从2010年12月1日起,国家对外资企业及个人将执行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两税"制度。这是自两税开征以来首次实现内外资企业统一征税。

很有意思的是,被取消"两税"税收优待后,有外企也认为,有些国内企业才能享受的优惠措施也应该让外企享受,否则外企在华连"国民待遇"也不是,反而是"非国民待遇"。

本土竞争者突起

不难看出,原研药降价只是外企"准国民待遇"时代的开始,而深谙中国经营之道的外资药企显然对此也早有准备。

"在研究外资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其经历了3个阶段,从仅仅建立办事处到与中国合资办厂,再发展到目前的花巨资把核心的研发中心建在中国。这说明,目前如辉瑞、拜耳、诺华、强生、默沙东等主要的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入都已经是全方位的了。"IMS中国区总监方芳指出。

国家在2009年进行了医疗体制改革,涉及完善基本医疗保障、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大公共卫生投入与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五项改革,总结起来无外乎就是解决支付能力和医疗资源的可获得性问题。

新医改的驱动下,国家"全民医保"体系正在建立,截至2010年10月,三大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即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村合作医保加起来的总参保人数已覆盖全国人口的90%。同时,医保支付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将有力促进居民用于医疗保健消费的意愿,释放出更大的医疗需求。

与此同时,中国用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投入也在不断扩大,国家2009~2011年3年投入8500亿元用于推动医疗改革,并且中央政府的医疗投入目前仅占25%左右,相对美国的46%仍有差距,今后国家用于医疗卫生的投入仍将扩大。

南方所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为7556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全国医院用药总规模为4520亿元,同比增长22.5%;药品零售市场约为1739亿元,同比增长17%;以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为主的第三终端市场全年规模为1297亿元,同比增长约27.9%。

南方所预测,作为全球医药市场的超级新星,未来10年中国药品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0%,到2019年将达到40188亿元,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

中国医药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已经引起了全球跨国制药公司的高度重视,并且已经针对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展开了一系列活动与布局,外资公司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渗透中国市场,其目标已从原来仅关注高端市场发展到兼顾整个基层市场。

然而,对于跨国医药公司来说,尽管中国医药市场的前景充满机遇,但伴随中国医药经济30年的成长,本土制药企业的崛起,加剧了市场竞争。

南方所数据显示,外资与合资企业产品近几年在高端医院总的市场份额已经逐渐减少,国内品牌仿制药份额在增加。而基层医院市场以及OTC市场则本土制药企业强手如林。

竞争对手的追赶速度正在加快,同时中国医药市场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