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酗酒,猛吃红烧肉、腌肉,甚至患有糖尿病,会增加患大肠癌的几率,但这种几率并不高,只增加1.1%左右,而如果你有不良的遗传因素,那你患癌的风险将增高2~3倍!”
也就是说,如果你本身就是个“坏胚”,就别再充“好人”了!这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专家张苏展教授告诉我们的真相——在抵挡癌症的博弈中,好的生活方式永远无法与遗传作用抗衡!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父母患有大肠癌,你又不幸继承了他们的“坏基因”,那么你再怎么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你患上大肠癌的风险还是很高。但我们是否就此无所作为?
“不!”
他建议,避免“坏基因”引发致命危害,就是要保持一份警觉,平时用好的生活方式“调教”它,或是在它“使坏”时,利用靠谱的医学检测手段,及时捕捉它,遏制它。
我国首部《消化道肿瘤规范化防治手册》是一部针对公众而非医学界人士的防癌手册。在解读肠癌的防治之道时,张教授出语惊人:别在生活中处处谨小慎微,扮演健康饮食起居的“好人”,而是要学习、掌握一些必要的医学知识,在癌症大敌来临时,一眼识破它,借助医学筛查手段,做到早期发现癌前期病变或是早期癌症,并进行足量的治疗。
他说:“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大肠癌发生的几率,比如多喝奶、提高钙的摄入量等,一般人群即使全做到了,也只能让危险度减少1%。”由此可见,预防大肠癌等癌症,吃什么、怎么吃真的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重要,那些防癌食品只是个神话。
在我国,上海大肠癌发病率位居所有肿瘤的第二位,已经超过了肝癌和肺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与我国一样,大肠癌的发生率近年来都在攀升。但唯独美国,其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从2001年开始就不断下降。是什么原因?我国又能从中汲取到什么靠谱的经验呢?
据张苏展介绍,美国NCI研究院曾做过详尽的调查和研究,结论是,大肠癌发病率下降的原因50%是因为国家全面推行结直肠癌的筛查工作。
他建议:“两类人群要比普通人更积极参与到筛查中去!”一是有遗传背景的人群,比如,家族中有人50岁以前发生了大肠癌,那么与他相关的家人都要在40岁前甚至更早进行大肠癌筛查。只要能早期发现,就能逃过死亡一劫。“因为早期大肠癌的治愈率非常高。”
二是已患有大肠腺瘤的患者,也就是有明显癌前病变的人群。他们要防大肠癌,不但要把这些病治好,还要定期进行大肠癌基因筛查。其实也就是做大便的检验,对于高危人群,医生会建议进一步做结肠镜。
“无论是美国的经验,还是我国的‘十一五’相关课题研究结果都表明,早期筛查是预防大肠癌的最有效的方法。”张苏展肯定地说。
我国卫生经济学的分析已经证明:在筛检上面每花5元可以在治疗上省掉20元。
- 2011.01.03
- 2011.01.15
- 2011.01.20
- 201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