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服务条件明显改善。
农村往城市跑,小病上大医院看,是造成“看病难”的重要原因。
随着国家把强基层作为着力点,仅仅一年多时间,人们惊讶地发现,从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到村卫生室,上千上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基础设施到医疗设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此同时,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已经开始发力。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光有高楼大厦不行,还要有好医生、好管理。基层的服务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看病就省去了舟车劳顿,不用动不动就去城市,方便还省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吴明说。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健康是福。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就必须推进公共卫生服务,落实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两年来,国家全面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已经有48.7%的城镇居民和38.1%的农村居民拥有了健康档案,近5000万高血压、糖尿病和重症精神病等慢性病患者得到了规范化管理。
两年间,国家已经为6000多万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农村适龄妇女“两癌”检查、贫困患者白内障复明手术等免费项目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水平。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院的主体。近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因此,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头戏”。
现在,近70%的试点县(市、区)建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制度,54.2%的试点公立医院推进了岗位聘用制度。同时,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等“四分开”改革正在推进。
“如果不动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不控制医疗费用,医保投入再多的钱也会打水漂;不改变基层医疗机构运行管理机制,基本药物制度就推不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说。
今天,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内涵已更加明确,政府保基本的责任显著加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明显提高,广大群众切实得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各项重点改革取得的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为全面完成医改三年实施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统筹谋划有序推进 抓住关键攻坚克难
医改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即使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医改中都遇到重重困难。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各地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发展中国家,医改推进不到两年就取得了明显成效,其间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有什么经验可以指导今后的改革?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医改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统筹谋划、整体设计,有重点、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从2009年4月初两份启动医改的文件发布至今,国务院以及发展改革委、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十几个部委相继发布了30多个文件,就医改涉及的方方面面问题做出规定和指导。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切实加大对医改的投入。医改启动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财政减收增支的严峻形势,2009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仍达到3994亿元,比2008年增长39.7%。2010年的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安排4439亿元。这些资金大部分用于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特别是基本医疗保障扩面提标、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
各地在推进医改过程中,也创造了很多经验。其中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形成的“安徽模式”,因其效果显著受到普遍称赞。
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安徽省发现,如果仅仅按照取消的药品加成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补偿,实践中难以操作,特别是不能从根本上切断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与药品生产供应商之间的利益链条,难以打破“以药养医”机制,实现良性循环。
一场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战役在安徽打响。新的管理体制、新的补偿机制、新的用人机制、新的收入分配机制、新的药品集中采购机制,相继破解了基本药物采购难、配送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难、人员分流安置难和医务人员考核难这四大难题。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安徽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阶段性目标初步实现。现在,通过集中招标采购的288个品种、857个品规药物的中标价比国家指导价平均低52.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次均门诊费、次均住院费平均下降20%以上,群众用药负担明显减轻。
像安徽省这样,各地在推进医改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也创造了很多很好的经验:
——甘肃省着力强化卫生人才的作用,大力推广中医药技术的运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北京市针对“群众看不起病、社区看不了病、大医院看不上病”等三个实际问题,通过实施“社保卡工程”、设立无假日医院和电子病历工程等措施,医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江西省从改善特殊困难群体健康状况入手,突出抓好针对白内障和唇腭裂患者的“光明·微笑”工程等三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点带面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
- 2011.01.02
- 2010.12.31
- 2010.12.31
- 201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