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医生家长用药不当,儿童随意用成人药风险巨大
在“无药可用”的现实下,特别是Ⅱ型糖尿病、抑郁症等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日趋走高的背景下,儿童不得不将针对成人的药物,缩减药量加以服用。除“无药可用”外,“用药不当”也正不断暴露弊端——“三素一汤”(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输液)滥用导致的药源性疾病正不断夺走儿童的健康。
监测表明,中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更是达到4倍,中国每年死于不良用药者的1/3都是儿童。惨痛的教训包括沙利度胺致“海豹肢畸形”婴儿、氯霉素致“灰婴综合征”等,其他诸如扑尔敏易致儿童烦躁、新霉素滴耳剂可致婴儿听力受损、滴鼻净可引发小儿中毒等,也都让家庭和社会付出难以计量的代价。
记者对一些小儿家长的调查更是让人吃惊,几乎所有患儿家长都认为成人用药与小儿用药只是剂量大小的不同,只要注意减量,大人用药是可以用于小儿治病的。有80%的患儿家长承认,自己曾让孩子服用过大人吃剩的药物治病,或者到药店买过成人药让孩子分开服用。受医生经常给孩子开成人药的影响,很多家长就形成了“大人与小儿用药观只是量大小不同”的错误概念。
“长期以来,大多数药物的剂量是以成人指标折算来指导儿科临床用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药剂科主任李智平指出,不能把儿童当作成人的缩小版。大部分成年人的药品,儿童是不能服用的。药物在成人身上的轻微副作用,在小儿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应。儿童药物的药效和药动力学规律与成人不同,其潜在风险不容回避。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主任委员戴耀华教授介绍,在我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12.9%,新生儿24%,而成人是6.9%。我国聋哑儿童中,抗生素引起的药物中毒性耳聋已逾百万,每年新增3万人。
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很多成人能用的药物,即使在减小剂量的情况下小儿也不宜服用。如常用的抗过敏药和抗眩晕药盐酸异丙嗪,易致幼儿惊厥,所以3个月以下小儿禁用;马来酸氯苯那敏,易致儿童烦燥、焦虑、入睡困难和神经过敏,两岁以下儿童慎用;盐酸苯海拉明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新生儿、早产儿禁用;氢溴酸东莨菪碱有抗胆碱作用,10岁以下儿童慎用。喹诺酮类药物小孩应用有可能影响软骨的生长发育,因此我国规定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宜应用,等等。
一般认为小儿服用中成药比较安全,专家指出,其实不少中成药小儿也不宜服用。如藿香正气水,因含酒精,故小儿禁用;仁丹因含朱砂,婴幼儿及儿童忌服;麻仁润肠丸,因其可致泻,儿童不宜长期服用;六神丸中的蟾酥有剧毒,婴幼儿服用不当易中毒,因此婴幼儿最好不用。
近年来研究证明,花粉制剂成分复杂,除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外,还含有许多药效成分及性激素。专家提醒,不应把花粉制品作为滋补品向儿童、青少年推荐,以免引起儿童服用后可能会出现性早熟及其它生理功能方面的失调,给身心发育带来不良影响。
国际公认,滥用激素是股骨头坏死的头号杀手,但在一些基层医院,激素滥用的情况仍比较严重,这很可能导致儿童发育迟缓、骨质疏松、免疫功能下降等。
此外,中国儿童过量服用维生素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也需要警惕。如维生素A过量可致厌食、呕吐等,维生素D过量可引起腹泻、肾脏损害等,维生素C过量可引起腹痛、腹泻等。
2006年,一项对158家三甲医院的调查显示,抗生素使用率72.23%,围手术期一类切口预防用药达97%,输液比国外多3倍。戴耀华说:“有些病比如感冒、发烧,本来没什么危险,但输液反应却可能危及生命。”
有些孩子一拉肚子、一咳嗽、一感冒,医生马上就上三代头孢,王丽认为:“目前儿童感冒药应用是过度的。感冒可以自愈,市场上品牌感冒药(如新康泰克等)都只是缓解症状。国外医生是不轻易给病人开感冒药的,多休息多喝水就是治疗。”
王丽强调,小儿长期使用成人药品,是造成儿童用药安全隐患的根本原因。有些儿童用药以大包装形式出厂,导致任意拆分药物,家长很难正确分割,也就是说很难保证服用剂量的准确。一些药物胶囊、缓释片、控释片、多层片、肠溶片等,分割之后就失去了药物制剂的特殊保护意义,其后果将直接影响药效。还有些药物是胶丸或滴丸,根本就无法分割。
周忠蜀建议,药品监管部门对小儿用药,应该有更严格的监管。但儿科用药在销售时,家长也亟待得到一些关于合理用药的详细指导。
- 2011.02.23
- 2011.01.23
- 2011.02.28
- 20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