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制药行业中,根据销售额,中国目前位居第四,但是到2011年,中国将超过德国占据全球制药业的第三把交椅。目前最激进的预测是,在未来的1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制药业的老大。
来自二线城市的机会
作出以上预测的关键因素有哪些?首先,中国不断增加的中产阶级需要更好的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据波士顿咨询集团最近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家庭年收入超过9000美元以上的富裕人群到2020年将增长3倍,从目前的1.48亿上升至4.15亿。
未来20年,中国医药市场中增幅最大的部分来自于规模稍小的二、三线城市;目前这些城市尚不未世人所知,除了沿海的大型城市外,中国目前拥有约70个人口超100万的二、三线城市。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趋势,已经对药品和医疗保健体系的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对这种变化的预测将成为制定中国医药市场政策的关键因素。
“成功的关键是意识到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市场。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医生和患者的需求,从而为全面改善医疗保健产出的目标而努力,”默沙东公司中国首席战略执行官Mervyn Turner如是说。
另一因素是,中国医药市场中诸如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等富贵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这些疾病需要接受频繁和昂贵的治疗。由于这种疾病流行学的转变,心血管系统疾病已经成为中国居民死亡的第一大杀手。这是由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西化(不健康的饮食、快节奏的工作、缺少锻炼),快速的城市化(每年有2.3亿农民工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日益增加的生命期望值、老龄化人口的快速增长等综合导致。据国家统计局,到202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占到11.2%,2040年将达到22%。
在去年的一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对中国14个省和直辖市开展的广泛研究显示,目前这些城市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超过9200万人,约占这些地方人口的10%。而那些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的患者更多,达到了1.48亿人。这一新的研究结果正在发出警报,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国将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医疗保健挑战。
据香港大学经济学家郎咸平提供的数据,中国2009年国民消费总额占GDP的29%,这已经是全球最低的国家之一,而美国这一数字达到70%,即使是非洲国家也达到了50%。除了高存款率之外,中国国内低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低收入。从中国GDP的分布来看,收入占GDP的比值为8%,美国为58%,墨西哥为33%,而且绝大部分非洲国家也到了20%。
为了刺激国内消费,中国政府的“十二五”规划中重要的一条是增加个人收入。这一举措将对全球经济带来深远影响,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物价和服务的价格也会随之上升。对于那些依赖于中国廉价劳动力开展生产和服务外包的公司来说,在接下了的5~10年内,成本优势将会不断削弱直至最终消失。这点对于在中国的外国制药公司来说更加真实。在华外资公司需要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变化有所预期,针对这些变化制定战略,从而为自己找到在中国下一阶段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中的位置。
医改得与失
近期内,我们将看到在药品的销售、定价和补偿方面发生一些重要变化。
在中国的公立医院和其他医疗保健机构,过去一直有这样一种错误的举动:总是优先或过度使用外国制药公司价格昂贵的专利药,而不是中国本土制药公司生产的仿制药。在中国,全国范围内的公立医院被授予药品分配的卖方垄断力,这些医院的药品销售额占全国的75%,且药品收入占医院收入的60%~80%。在中国,药品费用占所有医疗保健费用支出的43%,占中国GDP的1.9%,而美国药品费用支出仅占所有医疗保健费用支出的10%。中国销售额前100强的药品占中国医院药品销售额的一半以上。
而从药品销售获得的利润常用来补助其他医疗服务,这些医疗服务的价格相对较低,因为这些专业性的服务人为定价比较低。因此,患者经常需要接受不必要的药品和治疗。
中国的医改蓝图主要是想改变这种偏差。在新的医改方案中,医院将不允许在药品零售价格的基础上再加价,但是目前对于这一政策给医院造成的损失尚没有弥补的办法,因此,这一损失医院只能通过许多新进入医疗保健体系的患者来弥补。
目前还有一种可能的方法来弥补这一缺陷,就是重构专业服务费用和对医生及医疗研究机构的刺激机制,通过使用不同供应商的支付系统,包括在门诊采用按人补偿的模式,这种补偿覆盖了与诊断有关的一揽子服务的价格。但是,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和挑战性的进程,需要所有的利益相关方达成共识,这些相关方包括医学专家、患者、管理机构和政策制定者。
- 2011.02.15
- 2010.12.24
- 2010.11.04
- 201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