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去药店,大病上医院”,已成为老百姓的共识。但是,“是药三分毒”,在进行自我药疗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有一些用药的误区,比如孩子感冒发烧就用解热抗感冒药、把抗生素当做万能药、随便买去痛片止痛等,殊不知这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也对我们的健康带来损害。如何才能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消除药物的不良作用,保障用药安全呢?
近日,著名药理学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曾繁典走进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和市药监局联合举办的“市民文化大讲堂”,畅谈“安全用药”,他提醒市民,不能盲目购买药品进行自我治疗,选购非处方药时,须选用包装上有国家统一标识“OTC”的药品,处方药须在医师指导下购买使用。曾繁典还特别指出,抗菌药非万能药,居民家里药箱最好不要储备抗菌药。
小儿发热不应急用解热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感冒发烧,经常会自己到药店去买抗感冒药来解热,进行自我药疗。曾繁典介绍,所谓自我药疗就是指在没有医务人员指导的情况下,通过自行用药来缓解自身病痛或治疗自身一些比较轻微疾病的用药方法。在我国民间,自古就有自我药疗的习惯。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疾病的类型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药物的种类和用法亦更趋复杂,不适当的自我用药,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反会造成对用药人自身的伤害。为应对药物治疗日趋复杂的新形势、保障民众安全用药、保障民众合理实施自我药疗,国际上通行将现用药品按不同类药品临床应用安全性、有效性的特点,并依据药品的适应症、品种规格、剂量、给药途径的不同,将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两类。这是国际上一种通行的药品管理制度,而我国也于2000年开始正式实施这一先进制度。
曾繁典说,实施药品分类管理是我国药品行业的一大进步,用药不当会对健康造成伤害,此办法正是规范药品的管理和使用。“比如大家日常生活中遇头痛、脑热、牙痛、关节痛、腰腿痛或痛经等,常到药店买退烧药或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消炎痛、布洛芬,这些药只能对症解热镇痛,若剂量过大,可能刺激胃脏,引起上腹不适,甚至引起胃粘膜损伤、溃疡出血。”
老百姓在小儿使用解热、抗感冒药方面也存在很大误区,一些家长看到小孩感冒发烧了就很着急,给孩子吃解热抗感冒药,其实这是不当的。曾繁典认为,小儿身体发育不完善,对解热抗感冒药解毒功能差,容易引发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受损,甚至冷汗虚脱,因此,小儿使用解热抗感冒药要慎之又慎,尤其是2岁以下婴儿尽量不要用抗感冒药,6岁以下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小儿感冒,家长普遍认为退烧是当务之急。实际上,发热是调动人体防御能力,以此消灭“入侵之敌”,是人体抵抗致病因素的表现。因此,小儿发热,不应急用解热药,当体温在38.5℃上下时,可先用物理降温(多饮水、温水擦浴等)。若体温升至39℃左右,才应考虑用药物降温,并及时请医师诊治。
“家长往往治病心切,认为‘多吃药,好得快’,故盲目增加药量或品种,而忽视随着药量和用药品种的增加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和毒性增加的事实。”曾繁典说。
不可把保健品当药品
那么,哪些疾病是可以进行自我药疗的呢?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凡根据自身体验可自行判断的病情或先经医生诊断明确的常见病、慢性病及健康保健问题,都可实行自我药疗。例如成年人出现头痛、鼻塞流涕、感冒、轻微咳嗽、关节肌肉手臂痛、消化不良、轻度腹痛、肝病辅助治疗、失眠、晕车船(晕动症)、肠道寄生虫病(蛔虫、蛲虫)、湿疹、皮肤瘙痒过敏、中耳炎、鸡眼、健康保健用药等情况,都可用非处方药实行自我药疗。
而对应的一些疾病是不能进行自我药疗的。“大家常说‘小病去药店,大病上医院’,实际上,所有‘大病’都不适合自我药疗。”曾繁典说,所谓大病,指伤及人体重要脏器的疾病。这些病虽然是民众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但病情复杂,治疗选药也复杂,药物的副作用也会比非处方药重,需要专科医生作出明确诊断,给出合理处方,才可根据医生医嘱处方及时用药,例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血脂异常、肝炎、肾脏病、神经精神疾病、肿瘤等。
曾繁典还提醒市民,在治疗“大病”时,不可轻信广告虚假宣传,误把一般保健食品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近期不少广告宣传‘天地通三七茶’是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妙方,承诺只要天天喝三七茶,就能轻松打垮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这些纸老虎。实际上‘天地通三七茶’只是一种保健食品,作为血脂偏高的辅助保健品,绝不可代替药物使用。”曾繁典说,对一些不负责任的医药广告宣传,市民要学会识别并抵制,避免上当受骗。
- 2011.01.17
- 2011.01.06
- 2011.01.10
- 201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