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悟本到马悦凌,“养生骗子”层出不穷。很多追求健康、养生的市民,最终都成为他们的“牺牲品”。那么,怎么样才能科学养生呢?在网上大热的“食物相克”理论真有科学依据吗?昨天,由江苏省营养学会、省科协主办,南医大承办的江苏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宣讲活动正式启动,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葛可佑研究员和贾健斌秘书长为市民们做了精彩报告。接下来,在江苏省各地还将组织百场宣讲报告会。
关于食物相克
营养素与食物成分相互作用对人影响不大
两大试食实验验证“食物相克”没道理
现在市面上很多的养生书籍中,食物相克绝对是“大热”的一部分。五花八门的食物相克的说法,让人无所适从,甚至连土豆烧牛肉、黄瓜炒鸡蛋这些家常菜都列入,不少人选择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为了真正验证食物相克到底有没有依据,中国营养学会与兰州大学、哈尔滨医科大进行了实验。兰州大学的试食试验选择兰州地区志愿健康人60名,分别试食5对典型的“相克食物”。结果显示,人群试食7天后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受试者的精神状态、饮食、睡眠、大小便等均未见异常,均未出现腹胀、腹痛、腹泻、呕吐、恶心等症状。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人体试食试验,同样证实了食物相克没有科学依据。
最早“食物相克”实验发生在南京
1935年,南京出现了一种流行疾病,民间传说是香蕉和芋艿混吃导致食物相克而中毒。作为我国营养学界的泰斗、南京大学教授郑集决定通过试验来验证食物相克导致流行疾病的说法。
郑集选择流行最广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同食机会较多的香蕉与芋艿、花生与黄瓜、大葱与蜂蜜、牛肉与板栗等14组食物,依照普通膳食烹调与搭配方法,将每组食物同时喂食白鼠、猴。最后还选择这14组中最普通的饮食以人试食,在食后的24小时内,所有被试动物及人的表情、行为、体温及粪便颜色与次数等都正常。由此,南京流传的因食用“相克食物”香蕉和芋艿而中毒的论调不攻自破。这次的试验也开创了现代营养学界对于食物相克研究的先河。
- 2011.02.24
- 2011.01.12
- 2011.01.28
- 2011.0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