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1%希望敢不敢救 新机制如何降低医患信任风险
www.yongyao.net  2011-8-24 15:22:33  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ting99
分享到:

上海正积极推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制度。与以往医患纠纷或由双方协商“私了”、或由卫生行政部门介入调处不同,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的组建交付司法局系统。与此同时,一个由医学、法学、心理咨询等三方面高素质专业人员组成的900余人的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他们将向调解员出具鉴定意见书。专家团的“聘、用”同样由司法局下属的医调办负责。 

近年来,医患纠纷频仍,有些病患家属在医院闹事,甚至对医生进行人身伤害。一些医生因担心医治失败引发纠纷以及由此产生的“麻烦”,而对医疗手段、医疗方案的选择产生犹豫,尤其是在病人情况危重之时。

新机制让很多老百姓觉得更“公平、公开、公正”。对医生来说,新机制能不能让他们在面临“1%的希望,敢不敢救”的选择时,更加冷静?本报昨天采访了退休医生、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员以及公共政策研究专家等人士。

嘉宾:退休医生、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员 杨新宁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 梁鸿 普陀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筹)首席调解员 任有余

“1%的希望”首先意味着风险?

梁鸿:“一线生机,敢不敢救”,这个命题在理论上不成立。因为医学救治遵循的是安全原则而非冒险原则。从医学伦理上讲,安全原则的出发点在于尊重病人,而不是把病人作为一个试验品。

抢救时,医生有必须要遵循的抢救原则和一套严密的抢救流程。临床手术没有100%的成功率,所以医生要视自己的能力和病人的情况来作出安全性判断,并征得家属同意签字后才进行手术。

杨新宁:但在具体事件中,可能没那么简单。我曾经遇到过真实的案例。一个年轻人主动脉上生了一个瘤,随时可能破掉。在抢救过程中,医生按照抢救程序告知患者家属,手术的死亡率高达99.9%。情急之下,家属跪求医生动刀。但当手术真的以失败告终时,家属的态度“180度大转弯”,认为医院要对手术结果负责。

“1%的希望”其实意味着任何救治方案都是风险大于成功几率。病人家属却可能“选择性忽略”这一点。实际上,医疗上的风险应该由医患双方承担。如果一出事,患者就把责任全部推给医院、医生,医方也会有怨气,最终受影响的还是病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