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危机从何而来?
杨新宁:家属不相信医生尽力救治了患者,医生也因为家属的“倒戈”变得无法信任患者及其家属,这样的信任危机在上世纪90年代我做医生时还很少见。我觉得触发信任危机的可能有3个原因:
其一,看一次病花钱不少,患者觉得花了这么多钱就应该把病治好,到了医院就不能死。但是人体这个小宇宙太奥妙了,医学实际上永远是门有缺陷的科学。
其二,过去做医生有充足的时间详细询问病史、跟病人沟通;现在一个内科医生一天要看40多个病人,根本没时间与病人交流,于是会出现排几小时的队却只看了几分钟病的情况,病人心理就容易失衡。
其三,确实有个别医生医德不好。
梁鸿:医患纠纷不等于医疗事故。事实上,觉得医生没有尽力救治患者是大多数医患纠纷中的“死结”。有时候,一个重症患者会躺在医院好几天,没等到上手术台就死亡。这种情况常被人们推断为医院见死不救。其实,这很可能是医生遵循安全原则与手术流程的结果:每一个手术都会有一个医疗方案,评估的第一点就是病人适不适合手术——各种指标需要控制到合理范围才能进行手术;否则,可能为治疗一种疾病实施手术却引发其它并发症致死。
任有余:医疗事故处理过程中,医患双方“麻杆打狼两头怕”,也是引发信任危机的重要原因:有的医院怕患者漫天要价,明知有错却不认账;而患者因为不晓得该索赔多少,又怕“输在起跑线上”,干脆把价格开高。
新机制如何将一碗水端平?
梁鸿:医患纠纷具有双重属性,即社会属性和专业属性。
医学专业属性的问题只能由医学专业人士来回答。但医学专业人士回答不了社会关系的问题,这就需要依靠人民调解介入保障其公平性,协调社会关系。
医院自己处理医患纠纷,是对不在行的社会关系问题作答,所以问题频仍;现在,人民调解介入医患纠纷,要解决好怎么“端平一碗水”的问题,避免对医学专业问题介入过度。
任有余:调解一起医患纠纷,一般会由有医学背景和司法背景的两个调解员同时参与。调解过程则讲究合法、合理、合情。
大部分医患纠纷的发生是由于患者不懂如何解决,也不知医疗过错到底有多大。我们力争在一个亲和的环境下反复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感;同时通过一层层的分析,解释哪些是对方有错,哪些可能是被允许的医疗风险,从而引导出合理的诉求。
梁鸿:减少医患纠纷其实有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增加老百姓的医学常识,告知大家一些医疗程序设计的前因后果。国外这一点做得比较好,他们经常会发布一些外科小知识,让患者知道手术的风险在哪里,也知道什么样的身体状态适合做手术,因此他们医患纠纷比较少。建议以后出现医患纠纷时,请医学专家在大众媒体上对事故鉴定等做出科学的解释,减少大家的误读。
- 2011.02.27
- 2011.01.23
- 2011.01.28
- 2011.0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