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记者采访苏先生时,来买药的包先生也和本报记者聊起了医药系统的弊病。他说,首先,以药养医制度本身就不合理,先是将公立医院市场化,现在又要“抱养起来”,这是失败的;其次,医生收红包现象严重,如果你送红包了,医生就给你少开药,如果你不送红包,就给你多开药;另外,到医院看病,医生先问你是公费还是私费;生个孩子还得送红包;看病的医生开药单,在药品后面直接标明价格。这些都让包先生既气愤又不解。包先生认为,医生不应该了解药价太多,了解药价是药房的事,医生只需了解药效。如果医生对药价了解太多,势必给病人开高价药,因为这跟他们的效益直接挂钩,药厂会给他们回扣。“现在的一些小病最好不要去医院,到了医院不是给你开大药方,就是给你一大堆的仪器检查,甚至得一个小感冒就得花费几百元。”包先生的言谈中透露出对医院的极度不信任。
来店里买药的徐先生则告诉本报记者,因为目前包括自己在内的许多患者对医药方面的知识一窍不通,认为越贵的药治病越好,出现了绝对依赖医生的现象,这就为一些医生多开药、滥开药亮了绿灯,而患者也只能照单全收。
零售药店进药渠道较乱,那么,医院进药又是通过什么渠道?本报记者向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刘东明进行了求证。刘东明告诉记者,医院一般从大企业进药,利润规定比较死。主要通过省市招标办,95%以上都按市里招标办的招标价格进药,还有部分药品由省招标办进药。除非一些急救药品,由医院自行进货,但涉及量很少。医院药品的零售价在进价的基础上再加15%的顺价。而药店进药原则上比医院进价更低一些,进药渠道不同,价格也显然不一样。有些药店直接从小药厂进货价格便宜,不需要通过招标办,而且还以次充好,因而利润空间大。这就是同药不同价的根源所在。
解除药品市场弊端迫在眉睫
盛堂大药房的郑先生从医已经十多年了,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现在药品整体涨得多,降得少。普通药,常规药涨幅最大。例如,健胃消食片,以前4.5元,现在6.5元。其中,中成药涨幅更大,一盒阿胶浆,以前20多元,现在涨到30多元。
据郑先生分析,药品市场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是药价比较乱,同一种药,不同的药房价格不同,有的特别高,有的特别便宜,甚至出现药房零售价比药品出厂价都要低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药房之间的恶性竞争。一些药房将一些药低价卖出,再用别的药品,比如保健药、补品等补差价。药品供大于求,也是导致同类药品竞争激烈的原因所在。
其次是药店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很多人员不专业,为了追求利益而放弃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比如,一个妇女正处于哺乳期,感觉有点上火,去药房买通便的药,医药人员不懂,就卖药给她,结果小孩子也跟着拉肚子,这是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表现。另外,医务人员的利益与药物选择等直接挂钩,实行“按劳取酬”的原则,致使他们在开药时跟着自己的利益走。最后,药品成为商品,很多药店甚至开始出现“买一赠一”等活动,这也直接导致医生过度医疗、滥用抗生素等。
第三,国家的许多政策在下面执行不到位。药品价格的制定与政府的规定不符,出现许多不正当竞争现象。比如,有的药店先将一种药品大量囤积起来,等到市场上缺少这种药时再高价卖出,形成了一种变相垄断,致使许多药品价格始终不稳定。
第四,是中西医发展不平衡。由于现在药品竞争激烈,同一种疗效的药品有很多种,西药注重广告宣传,而中药在这方面比较薄弱,因此,现在大多数人都比较依赖于西药或中成药,而中药市场占有率在不断缩小。
郑先生建议,国家应该从药品生产源头抓起,对医药市场进行严格整顿与治理,从而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医药管理和服务水平。
刘东明认为,药品市场混乱,在生产源头与价格形成方面都缺乏行之有效的机制和制度,归根结底还是科学管理水平问题。
“中国这么一个庞大的医药市场,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只要下真功夫治理,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标准和制度,将生产源头、生产研制过程、流通渠道以及准入制度都进行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不可能治理不好。”刘东明说。
2011年1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家药品安全规划(2011--2015年)》,强调建立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集中采购政策和药品抽验工作机制,健全问题药品与退市药品召回处置制度。也许随着规划的出台,药品市场的管理将逐渐走向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
- 2011.01.04
- 2011.01.04
- 2011.04.23
- 2011.0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