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用药与健康 > 用药常识 > 医药常识 > 正文
哪些因素易诱发慢性咽炎
www.yongyao.net  2012-3-28 22:29:11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Vean9
分享到:

小李是一名普通上班族,平日抽几根烟,偶尔和朋友喝几杯酒,近日总觉得喉咙干痒,咽喉部有异物感,并伴有早晨起床时恶心,小李便觉得自己患上了慢性咽喉炎。在自行服用了一些消炎药后,喉咙依然不见好。

到底什么是慢性咽喉炎呢?它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不是有了像上述小李那样的症状就一定是慢性咽喉炎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慢性咽喉炎的病因、诊断、治疗的方法和预防措施。

病因多样化

咽喉炎是指咽喉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伴有其他上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以急性者为多,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受到其侵扰,伤风、感冒时的咽喉部疼就是急性咽喉炎 的具体表现。慢性者则表现为临床症状多样化,可有咽喉部不适,有异物感、梗阻感,总觉得喉咙内有咽不下去又吐不出来的 “东西”存在,也可以出现刺激性咳嗽、干燥、发胀、瘙痒等,但很少有咽喉痛。早上在尝试吐出黏稠痰块时容易引起恶心、欲呕的感觉。

慢性咽喉炎的病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急性咽喉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2)鼻腔、鼻窦、口腔、牙齿、牙龈、气管、支气管等邻近器官的慢性炎症,沿着黏膜、黏膜下组织、局部淋巴和血液循环侵犯到咽喉部;或炎性分泌物反复刺激咽喉部;或鼻塞引起呼吸受阻而被迫张口呼吸等,均可能导致咽喉炎。

(3)讲话过多,喜食辛辣、烫热饮食,烟酒过度,化学性气体、粉尘等空气污染,均可损伤咽喉部黏膜上皮和腺体,破坏局部防御体系。

(4)天气寒冷可造成咽喉部黏膜血管收缩,局部抵抗力下降,干燥可影响咽喉部黏膜上皮的黏液分泌和纤毛摆动,降低了对空气的加湿和清洁作用,直接对咽喉部黏膜造成刺激和损害。咽喉炎好发于冬春季节,因为此时气候变化大,容易引起抵抗力下降和致病微生物入侵。

(5)全身性因素:多种慢性病,如贫血消化不良、心血管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肝肾疾病等都可引发。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失调、维生素缺乏以及免疫功能紊乱等亦与咽喉炎发病有关。

(6)另外,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睡眠不足等也是诱发咽喉炎的常见因素。

诊断应慎重

慢性咽喉炎的诊断一般不难,但应排除邻近器官如鼻、咽、喉、食管和颈部的一些隐匿性病变,必须作全面仔细的检查,以免误诊。比如,当咽喉部的症状明显局限于单侧时,要注意排除扁桃体潴留物、茎突过长、扁桃体肿瘤、喉部肿瘤等疾病。当咽喉部的症状位于正中时,要注意排除舌根部淋巴组织增生、会厌囊肿、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甲状腺结节或肿瘤等疾病。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本人,都不能仅凭一些简单的咽喉部不适症状就草率地下慢性咽喉炎的结论,更不能自说自话、随意地进行治疗。必须通过细致的检查,排除可能引起咽喉部症状的各类疾病,才能确诊为慢性咽喉炎。所以,对于慢性咽喉炎的诊断还是慎重一些为好。

勿滥用抗生素

治疗慢性咽喉炎,首先需去除病因。

对于有吸烟、饮酒嗜好者,要劝其戒除烟酒。像长期处于粉尘、有害气体等环境中的患者,需改善工作或生活环境,应戴口罩,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对于邻近器官有病变如慢性鼻炎者,要采取措施进行积极治疗。至于合并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应选择针对性治疗以增强抵抗力。此外,还需注意均衡营养,加强体育锻炼。避免过度饮用咖啡及进食辛辣、煎炸、洋葱和大蒜等刺激性食物。不要过度使用嗓子发声,尤其像KTV飙歌应回避。

慢性咽喉炎的治疗一般不主张使用抗生素,更不必采取手术,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合适的方法。通常建议选一种清热解毒类的中成药进行口服治疗,如一清胶囊、慢咽舒宁、喉疾灵等。局部疗法常用的有洁口液、复方硼砂溶液、口泰等漱口水;或者含化银黄片、溶菌酶片、西瓜霜片等。也可口服多种维生素类片如金施尔 康、善存等以保护咽喉部黏膜上皮。

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像前文提及的小李那样的患者。他们认为:慢性咽喉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随便到药店买点消炎药吃就可以了,自作主张口服或者要求注射抗生素,甚至长期用药,结果大多疗效不明显或根本无效。盲目服用抗生素会带来一定的身体伤害。抗生素对人体组织细胞破坏性很强,会抑制咽喉内正常菌群的生长,进而扰乱内在环境,造成菌群失调。同时滥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抗药性加强,人体免疫功能减退,致使病情反复难愈,还可出现肝、肾损害等副作用。

对慢性咽喉炎,既不要以无所谓的态度,也不必过度紧张。只要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摒弃可能导致慢性咽喉炎的病因,就可以避免发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