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又称拉肚子,是一种身体自卫机能的作用,可将身体不受欢迎或无法接受的东西,排出体外。也因此造成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成水状或糊状,及产生身体不适的现象。
引起腹泻有哪些原因?
·病毒性感染 如感冒或轮状病毒等引发的肠胃发炎、腹泻。
·细菌性感染 不洁水源及食物污染(食物中毒),可能引起细菌性感染。此外,伤寒、疟疾,也是属于细菌性感染的腹泻。
·消化不良、肠胃负担过重或过敏 可能是因为暴饮暴食或对某一类食物过敏,所引起的肠胃受损。
·情绪、压力、气候 生活中压力过重或太紧张,或因为气候变化使腹部受寒,也容易造成功能性肠胃障碍。
·水土不服 外出旅游等因素所造成的暂时性腹泻。
·滥用药物 过度使用泻药、抗生素等引起的腹泻。
腹泻不可轻忽若伴随血便、恶心:即应速就医
一般轻型的腹泻只是大便次数较平时多,约一天从数次至十几次,便色呈黄色或黄绿色的稀薄状,大多数天之内症状即可缓解。而急性腹泻则不但大便次数一天多达10至30次以上,且大便呈水状,甚至带血,并伴有恶心、呕吐、发烧、头疼、全身酸痛或腹痛等症状,此时应速就医诊治。
若腹泻的症状间歇或持续超过一周以上,则为慢性腹泻。医师表示,若腹泻情形超过三天以上,婴儿超过一天以上,不论腹泻的轻重程度,都应迅速就医。
慎防严重的腹泻危及身体健康
不管是慢性或急性腹泻,长期下来,都可能伤害身体,造成营养缺乏、抵抗力差、脱水、酸中毒或低镁血症等现象。情况严重者,甚至可能引发休克、昏厥而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老年人、婴幼儿等抵抗力较弱的人,有腹泻的情况时,要适时掌握就医时间。
腹泻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病症,虽然有时不为人所重视,但是严重者,却大大威胁生命健康。对于腹泻病情的调养与控制,若能掌握正确饮食、生活改善之道,甚至可以不必藉助药物,即可缓解病情。以下的方法,提供您做参考:
罹患腹泻时,应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避免产生脱水。每次上完厕所之后,一岁以下的婴儿,宜补充50cc的水分;1至5岁幼童,补充100cc;6至12岁者,补充200cc;成人则补充400cc的水分。也可喝清汤、麦茶、葡萄糖或运动饮料等流质食物。
腹泻后的24小时内,不宜食用固体食物,宜吃较软性、易消化的食物。
严重腹泻时,则应禁食(水分除外);轻微腹泻时,则不妨多吃具凝结排泄物的食物,如苹果、香蕉等。
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炸类、甜点、鸡皮或肥肉等。
腹泻时,不宜多喝牛奶,以免消化不佳,使腹泻加剧。
运动不宜过分激烈。
禁食生、冷、油腻或刺激物。
幼儿腹泻时,最好稀释牛奶的浓度或改喝米汤、豆浆等。
放下手边的工作,舒缓紧张的情绪及压力,做适度的休息。
做做按摩疗法,可适度缓解腹泻,但若同时伴随呕吐、头痛、发烧时,属于食物中毒一类的急性感染,请且慢进行按摩,而应立即就医。
适用于腹鸣、头晕、食欲不振及胃肠消化功能紊乱等现象的慢性腹泻。
动作1.:将双手互相摩擦生热,直接以掌心贴在腹上,以画圆方式按摩腹部,做50下。
动作2:两手抓捏肚皮,持续约2分钟。
用于腹部受寒或吃多了冰冷、生冷或不洁的食物,引起的腹泻。
动作1:上半身前屈,同时吐气,并指压天枢穴(在肚脐旁约2吋)。
动作2:上半身恢复挺直,双手改为叉腰,双手大拇指放在臀部上方的大肠俞穴上(位第四腰椎棘突下)。
动作3:上半身向后仰,同时吸气,并用力指压大肠俞穴。
- 2010.12.31
- 2010.12.31
- 2010.12.31
- 2011.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