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嘌醇为次黄嘌呤的异构体,是黄嘌呤氧化酶(XO)的抑制剂,可阻止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谢为尿酸,从而减少尿酸的生成,是目前唯一能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在高尿酸血症等症的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药品的大量应用,其不良反应也日益凸显,尤其是与用药相关的重症药疹情况。
目前,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数据显示,别嘌醇片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以及临床的不合理使用情况仍较为突出,为使医务人员、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以及公众了解别嘌醇片的安全性问题,现对该药品的重症药疹情况予以通报,提示服用别嘌醇片后,如果出现任何皮肤反应或其他超敏反应体征应当立即停药,及时到皮肤科诊治。
本通报旨在提醒广大医务人员充分了解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严格掌握适应症,加强合理用药和用药监护;相关生产企业应加强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并积极开展质量方面的研究,尽快完善药品说明书的相关安全性信息,同时做好别嘌醇片安全用药宣传和培训,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继续关注该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及时反馈相关信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警惕别嘌醇片引起的重症药疹
别嘌醇(Allopurinol)为次黄嘌呤的异构体,是黄嘌呤氧化酶(XO)的抑制剂,可阻止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谢为尿酸,从而减少尿酸的生成,是目前唯一能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临床主要用于:①原发性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尤其是尿酸生成过多而引起的高尿酸血症;②反复发作或慢性痛风者;③痛风石;④尿酸性肾结石和(或)尿酸性肾病;⑤有肾功能不全的高尿酸血症。剂型为片剂。
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共收到别嘌醇片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485例,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140例。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道损害、全身性损害,三者合计占总例次的81.11%。
一、别嘌醇片的严重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别嘌醇片严重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表现为重症药疹,如:剥脱性皮炎(24例)、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6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例)。
【典型病例1】
患者,男,34岁,因“高尿酸血症”口服“别嘌醇片”0.2g,日3次。连续服用20天后,全身初见皮疹,类似麻疹,并开始发热38℃,后升高至 40.7℃。患者在外院一直以“病毒疹” 治疗,后出现全身皮肤脱落,尤以面部为重,并有红肿。经检查发现患者谷丙转氨酶为285IU/L,肝功能异常,诊断为:剥脱性皮炎。停用“别嘌醇片”,予 “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抗过敏,“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护肝治疗。7天后症状明显改善, 14天后全身(特别面部)不再脱皮,红肿消退,皮肤仅有少许发红,体温恢复正常。
【典型病例2】
患者,男,57岁,10月20日因“痛风”口服“别嘌醇”0.1g日1次。11月9日面部出现红斑肿胀,疼痛明显,皮疹逐渐增多,渐累及躯干及四肢;11月11日开始皮疹迅速加剧,全身红肿,躯干部似烫伤样改变,自行停药;11月15日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5℃。11月18日就诊,诊断“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予“地塞米松”10mg静滴;11月19日住院治疗。入院查体:面部、躯干及四肢见大小不等的红斑、肿胀;躯干部似烫伤样改变,丘疹,部分融合,未见水疱;口腔、外阴部粘膜糜烂、破溃。入院后予皮质激素静滴抗过敏,相应补钾补钙及保护胃黏膜等支持治疗。至12月12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无不适主诉,四肢及面部皮疹已脱落,无痒感、痛感等不适,口腔外阴粘膜修复完整,予出院。
【典型病例3】
患者,男,45岁,4月20日患者因“尿酸高”就诊,给予口服“别嘌醇片”。4月29日患者出现乏力,畏寒,双眼不适等症状。自服退烧药及局部用滴眼剂,症状未见缓解,并于4月30日起前胸开始出现红斑,双手心出现红斑基础上的松弛性水疱,伴高热,体温最高达40℃。5月3日尿常规:尿胆原3+,蛋白质微量;血生化:ALT 120 IU /L, AST 101 IU /L, ALB 32g/L;5月4日皮科查体:患者全身弥漫暗红色斑疹,红斑基础上可见樱桃至核桃大水疱,最大直径达7cm,疱壁薄,松弛,疱液呈黄色,部分水疱破溃,以躯干部为主的皮疹大面积融合,表皮松解。躯干、耳后、上肢可见散在糜烂面,口、眼、生殖器粘膜糜烂,双眼睑水肿,唇可见糜烂、结痂,双手肿胀,尼氏症(+),诊断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5月5日血生化:ALT 171 IU /L ,AST 80 IU /L ,ALP 98 U/L ,GGT 123umol/L,TBiL 20.7umol/L, DBiL 11.2 umol/L, TBA 7.2umol/L;停用别嘌醇片,给予甲强龙、美罗培南静滴,血浆1400ml分4天静滴,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炉甘石洗剂,红霉素眼膏、氯霉素眼水。5 月19日病情好转,复查血生化:ALT 100 IU /L ,AST 26 IU /L ,ALP 84 IU /L ,GGT 62umol/L,TbiL 6.7umol/L,DBiL 3.3umol/L,TBA 4umol/L,各项指标均有好转。
二、不合理用药问题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病例报告分析显示,该产品存在临床不合理使用现象,而不合理用药增加了用药风险。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
1、禁忌症用药
部分说明书中指出“对本品过敏、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明显血细胞低下者禁用。”数据分析显示,有“对本品过敏、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别嘌醇片的病例。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75岁,有青霉素类、头孢类、磺胺类药物、抗痛风药过敏史。因“右肱骨外科颈骨折、高血压病、痛风性肾病” 入院。入院后患者应用舒血宁注射液、参附注射液、依那普利片、仙灵骨葆胶囊等对症治疗。患者于10月17日开始口服别嘌醇片0.2g ,日3次。10月18日开始出现红色斑疹,有痒感;予左西替利嗪片2.5mg,口服,日1次;地塞米松10mg,肌注,日2次以及炉甘石洗剂外用对症治疗。至10月20日,患者皮肤呈大片紫红色斑,其上出现大小不等松弛型水疱,以颈部皮肤和大腿内侧皮肤为著,尼氏征(+),伴颜面部浮肿。口腔粘膜糜烂及眼睑粘膜浅表糜烂,有黄白色分泌物。全身皮肤有触痛感,体温在38-39℃之间,伴胸闷、气紧,诊断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立即停用所有可疑药品,予地塞米松10mg,静点,日1次;西米替丁0.2g,静推,日1次;左西替利嗪片5mg,口服,日1次;莫匹罗星软膏外涂以及生理盐水洗眼等。至10月 22日患者诉皮肤痛感减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