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中枢与IBS患者的内脏高敏感性
近年来, 通过对内脏的刺激, 采用大脑诱发电位(cerebral evoked potentials, CEP)、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脑磁波描记术(magnetoencephalograph, M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 fMRI)等手段, 记录大脑的反应. 这些研究显示, 在IBS患者CNS存在夸大的异常的内脏感知[47]. 通过P E T对内脏疼痛的研究发现, 对感觉起主要作用的中枢核团有扣带前回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 PFC)、岛叶皮(insularcortex, IC)和丘脑, 这4个区组成大脑痛觉处理系统[48-51]. 研究显示, 丘脑是作为脊髓丘脑束和脊髓网状束的传入号至高级中枢的中继站[52], IC处理初级内脏感觉如直肠扩张刺激等,岛叶皮质神经元是接受压力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味觉和伤害性疼痛信息的汇聚处[53]. ACC被认为处理情感或情绪产生的内脏感觉信息, 而PFC则具有对疼痛的高级执行功能[54]. Wilder-Smith etal [55]采用刺激直肠和足部的冷刺激方式记录IBS女性患者的刺激强度显示, 异位性刺激在IBS患者直肠疼痛强度高于对照组. 其他研究[56-58]也说明在IBS患者可能存在着内源性疼痛的调节异常和躯体的超敏反应.
通过脑显像技术如fMRI和PET用于直肠扩张反射时大脑核团反应的定位检测, 发现IBS患者在ACC、丘脑、岛叶及PFC等区域存在着不同的活动过程. 而且结论尚不统一. Silverman et al [59]报道IBS患者通过PET在直肠扩张时ACC活动减少, 出现直肠痛觉时PFC活动增加, 提示对刺激过度敏感和内源性疼痛抑制系统失活, 然而, Mertzet al [60]通过fMRI研究发现ACC活动增加, 提示患者中枢活动正常, 只是脑-肠轴存在增强的敏感性. 有报道IBS患者在排便和内脏疼痛时, 带状前回的活动增强; 而Bonaz et al 报道右侧岛叶、右侧杏仁核和右侧纹状体活动减弱[61]. 此外, 患者的心里状态也很重要, 因为情绪可以调节脑的活动形式. 研究表明, 通过对IBS患者心理干预, 可以缓解IBS症状,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62-63]. 中枢对精神压力的处理系统中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factor, CRF)参与. 下丘脑接受刺激后释放CRF, 进一步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产生皮质醇. CRF神经元激活脑干蓝斑.后者对动物有唤醒和易化内脏感觉性的作用. 人体注射CRF可提高内脏敏感性, 诱发IBS样症状产生[64-65]. 因此, CRF可能成为FGIDs药物治疗的另一个靶点[66-67].
总之, 内脏高敏感广泛存在于IBS患者中,其既可发生在外周, 又可存在于脊髓和中枢神经系统. 多种神经递质在外周、脊髓和中枢参与内脏高敏感的调控. 对其调节机制的研究亦为内脏高敏感的药物治疗提供新的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