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指因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使肺血管阻力增高,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使右心负担加重、右心室肥厚,临床上伴有肺、心功能不全表现的疾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肺心病两种。
急性肺心病是由于肺动脉栓塞、广泛的肺小动脉栓塞及其炎症等引起,肺动脉压力急剧增高,使右心室急性扩张,导致急性右心衰竭,在我国较为少见。绝大多数的慢性肺心病是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展而来,其发病年龄、性别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同,在我国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疾病,平均患病率约0.48%。寒冷及潮湿地区的发病率较温暖地区为高,高原地区较平原地区为高,吸烟者较不吸烟者为高。
由慢性肺部疾患发展到肺源性心脏病的过程缓慢隐潜,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患者可有长期的咳嗽、咯痰、气喘、胸闷不适等呼吸道疾病症状,常常掩盖了肺心病的临床表现。随着肺动脉压的增高,患者会感到容易疲劳,动则气急,心动过速等。如果肺动脉高压起源于肺血管疾病,更易出现胸痛。
肺心病患者根据其心肺功能代偿程度的差异,临床表现也各异。在肺、心功能代偿期(缓解期),慢性咳嗽、咳痰或哮喘反复加重,逐步出现乏力、厌食、胸闷、气急、心悸等,并可伴有紫绀、低热。体征可表现明显的肺气肿,心浊音界多正常。而到了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急性加重期),因右心衰竭表现为心悸、气急、上腹胀痛、胃纳减退、恶心、呕吐等,患者紫绀明显,心率加快,可伴有心律失常;同时,呼吸道感染常诱发呼吸衰竭的急性发作,由于肺、心功能均受到影响,气体交换障碍比单一的心脏或肺脏病变更为严重。
肺心病是呼吸系统病变的晚期表现,即使在病情缓解时,患者的健康状况往往也很差。绝大多数肺心病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并发肺气肿的后果,因此积极防治这些疾病,是避免肺心病发生的根本措施。包括:基础疾病的治疗,戒烟,避免接触污染空气,适当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等。
肺心病的治疗按不同病程分别进行处理。缓解期无心、肺功能衰竭者,以治疗肺部慢性疾患为主,着重锻炼腹式呼吸。慢性肺心病的急性发作往往由呼吸道继发感染引起,治疗的原则是积极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合理给氧及使用呼吸兴奋剂,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控制心力衰竭。必要时果断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合理使用呼吸机,积极处理并发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引起肺心病最常见的病因,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40岁以上的成年人总患病率高达8.2%。由于患者的消极态度和悲观情绪,使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防治工作较为滞后,从最初的慢性咳嗽、咳痰、胸闷,逐渐到肺功能的下降,活动后呼吸困难,生活质量下降,继而出现后期的肺心病和呼吸衰竭。
现代医学对于慢性疾病的管理模式,主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任何一种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可分为3个阶段:发病前期、发病期和发病后期。现代医学提出相应的3级预防观念:1级预防是病因(发病前期)预防,控制危险因素。2级预防即临床早期(发病期)预防,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3级预防即临床(发病后期)预防,防止疾病恶化,预防并发症,延长生存时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1级预防是戒烟,90%以上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正在或曾经吸烟,戒烟无疑是治疗的基础。此外,要减少职业接触和室内外空气的污染。 2级预防要做到“三早”:早发现,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以及活动后气急,但由于个体存在差异,表现可多种多样,部分甚至没有症状,需尽早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早期信号,及早就医;早诊断,肺功能检查可作为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金标准,有必要普及肺功能检查,发现早期肺功能损害的患者;早治疗,可延缓肺功能的进行性下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大型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支气管舒张剂应早期有规律地使用,可持续改善呼吸道的阻力,避免疾病反复急性发作,对延缓疾病进程有重要作用。
- 2010.08.17
- 2007.11.16
- 2007.11.14
- 200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