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骨骼系统的不良反应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均可发生腱炎、肌腱断裂有关的不良反应,其中以培氟沙星发生最多。美国药物上市后再研究(PMS)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调查报告显示,使用左氧氟沙星的患者发生肌腱炎的概率为10万分之一。
FDA对已有的文献和上市后的监测报告进行分析后发布信息,要求在喹诺酮类药物的处方信息中,将“该类药物可增加肌腱损伤风险”的信息加框警示。FDA提示这种不良反应对于年龄大于60岁,使用皮质类固醇和接受心、肺、肾移植的患者风险增大。有研究显示,第一、二代喹诺酮药物较易致幼龄动物关节软骨损伤,而第三代喹诺酮该毒性较小。
光毒性
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光毒性反应与其8位的卤原子有关(如司帕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克林沙星及西他沙星)。左氧氟沙星在极少情况下(<0.05%)出现光毒性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氟喹诺酮类药物相关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其症状主要包括:头昏、头痛、失眠及个别的癫痫、精神症状等。但有易患因素(如癫痫、脑损伤或缺氧)、代谢紊乱或药物相互作用(如合用氨茶碱或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时较易发生。文献报道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托氟沙星>氟罗沙星>莫西沙星(5.4%)>曲伐沙星(4.4%)>格帕沙星>诺氟沙星>司帕沙星(4.2%)>环丙沙星(1.6%)>依诺沙星(1.2%)>培氟沙星(0.8%)>氧氟沙星(0.6%)>左氧氟沙星(0.2%~1.1%)。
肝毒性
喹诺酮类药物对肝功能的损害表现为可使肝酶指标异常升高。亦可见巩膜和皮肤黄染,偶见肝炎、胆汁滞留或肝衰竭。临床试验资料显示曲伐沙星和克林沙星的肝毒性较高,而左氧氟沙星、司氟沙星肝酶异常的发生率较低(1%~2%)。
肾毒性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肾毒性主要表现为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上升。左氧氟沙星导致肾毒性的情况并不常见。尽管如此,肾功能减退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时,需减少治疗量。
讨论及建议
从以上的大量文献分析评价可以看出,与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相比,左氧氟沙星安全性相对较高。但是《通报》指出“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与左氧氟沙星注射剂相关的严重病例报告在喹诺酮类品种中较为突出”;同时指出“过敏反应问题较为典型”、“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分别占严重病例的27.8%、12.7%”。
在左氧氟沙星的安全性方面,《通报》与文献报道有很大差距,原因何在呢?
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由于左氧氟沙星在国内总体价格较低,且无需做皮试,临床特别是基层医院使用非常广泛,同时无指征用药、超适应症、超剂量使用、不合理联合用药等情况较为突出,造成了不良反应/事件的报道数量较多。SFDA在《通报》中也特别指出,“该产品存在临床不合理使用现象,且部分不合理用药问题已成为引起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
由于左氧氟沙星的国内仿制药数量众多,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生产企业因制药成本上升、低价无序竞争,未能严格执行GMP标准,从而造成质量相关的安全性问题,尤其是《通报》中左氧氟沙星的“过敏性休克与过敏样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国外文献中报道的原研药的相关水平,其大部分原因应与仿制药的质量相关(《通报》中举例药品均为仿制药的规格)?。
鉴于以上原因,临床使用左氧氟沙星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药品说明书的规定合理用药;仿制药生产企业作为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应对整个生产中的全过程、全因素进行质量监督、管理和控制,将药品注册中有关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所有要求,系统地贯彻到药品设计与研发,生产、控制及产品放行、发运的全过程,以保证药品质量与安全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左氧氟沙星在抗感染方面的优势,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管玫 陈俞先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杨男)
- 2010.03.17
- 2009.11.23
- 2010.02.09
- 201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