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卒中已成为60岁以上人群的第二大死因,以及15~59岁人群的第五大死因,同时也是致残的重要原因。为加强卒中防治理念与干预力度,世界卒中组织将每年10月29日定为“世界卒中日”。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为“One in Six(1/6)”,其含义为全球每6人中就有1人可能在一生中罹患卒中,每6秒就有1人死于卒中。“世界卒中日”旨在向公众传递“卒中是可防治的”,有必要通过各种努力来降低卒中发病率,减轻疾病负担。
问题1 少见发病人群
尽管卒中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指数上升,但青年人发生卒中并非罕见。近日,《柳叶刀·神经病学》[Lancet Neurol 2010, 9(11): 1085]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病因诊断进行了综述。综述指出,青年卒中危险因素主要为吸烟、服用口服避孕药或违禁药品、偏头痛、外伤以及怀孕和产褥期等,但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并不常见。
在治疗青年卒中的过程中,确定发病原因非常重要。综述指出,导致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原因可能包括:颅内/颅外大动脉疾病、心脏栓塞、小血管疾病和某些特殊疾病(主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感染、原发或继发性血管炎和结缔组织病、罕见的非炎症性动脉疾病、血液疾病、单基因疾病和隐源性卒中等)。另有研究表明,青年反流性食管炎也与卒中发生相关。
儿童卒中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病死率较高。2008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在《卒中》[Stroke 2008, 39(9):2644]杂志发表声明,指出儿童卒中的危险因素、症状和治疗都有别于成人,并提出了处理建议,医护人员也应予以充分重视。
问题2 卒中相关危险因素
大型国际卒中研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2个国家3000例首发卒中患者进行分析,总结了十大卒中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史[比值比(OR)2.64]、吸烟(OR 2.09)、腰臀比(最高三分位数人群对最低三分位数人群的OR 1.65)、饮食风险(OR 1.35)、常规体力活动(OR 0.69)、糖尿病(OR 1.36)、酒精摄入(OR 1.51)、精神社会压力(OR 1.30)和抑郁(OR 1.35)、心脏原因(OR 2.38)以及载脂蛋白B与A1比值(OR 1.89)等。结果显示,这些危险因素与90%的卒中发生相关,干预上述危险因素能从本质上降低卒中发病率。研究发表于《柳叶刀》[Lancet 2010, 376(9735): 112]杂志。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提出多种因素也可能与卒中发病相关,同样值得关注。
多项研究结果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在肾功能标志物中,尿白蛋白/肌酐(UACR)与卒中的关联最强。 另有荟萃分析显示,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 m2)与卒中发生独立相关。
台湾一项针对中国人群的回顾性病例交叉研究显示,肠外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尤其是酮咯酸,显著增加卒中风险,其中缺血性卒中的OR为3.92,出血性卒中的OR为5.98。
西班牙一项研究显示,透析患者缺血性卒中发病率较高,年龄、糖尿病和心房颤动(房颤)是该人群卒中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指出,高血压仍是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我国约70%的出血性卒中与高血压相关,糖尿病、肥胖、血脂升高和精神压力等问题也日渐突出,其他可能与卒中发病相关的因素尚需进一步证据积累。赵教授强调健康饮食(限盐尤为重要)、增加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健康并积极控制高血压和房颤,以及加强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筛查,从而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来减少卒中发生。此外,医护人员应认识到卒中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必须加强预防,并从自身做起,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 2010.03.22
- 2010.03.24
- 2010.03.31
- 201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