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胸就能治房颤
开创全胸腔镜下迷宫Ⅲ手术先河
程云阁认为,人这一辈子脚踏实地地做好几件事就够了,而他下一步打算去做的事,就是靠胸腔镜微创治疗房颤。
说到房颤,程云阁直言是件非常纠结的事情。他说:“这些年临床上越来越感觉到房颤的病人很多,可是治疗的很少。为什么呢?第一,房颤不像其他心脏病比如冠心病、瓣膜病那样有直接的生命危险。第二,因为目前唯一公认的治疗房颤的金标准是开胸的迷宫Ⅲ手术。内科治疗,不管是药物还是介入,效果都不好,如果内科能解决的问题,绝对轮不到外科插手,因为谁也不愿意开刀,很简单的道理。不致命的病让病人开胸,别说病人不干,医生也不干。这就是为什么95%左右的房颤病人没有得到根治。可是话又说回来了,不治疗吧,随着房颤的加重,引起心衰或形成血栓导致脑卒中,致死致残的几率逐渐增加。你就像揣了个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会爆炸。虽然统计说导致脑卒中的几率是10%左右,可是对于某一个病人来说是不存在这个几率的,发生了就是百分之百,不发生就是零,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哪一种,所以,医生也有这个责任替患者分忧。”
程云阁给记者解释说,房颤通俗点说,就是心脏不规则地快速颤动。左心房本身是有节律地收缩的,但是不知道哪里出了异常,左心房内形成了若干个小的折返环,这些小折返环有心电传导,也引起心脏颤动,所以心脏的跳动就不再规律,而是快速、轻微的颤动,这些小折返环引起的颤动不够有力,影响了排血量,日积月累,血栓一旦形成,继而剥脱,就会引起动脉栓塞。而外科迷宫Ⅲ手术之所以能达到98%左右的治愈率,就是切断这些折返环可能形成的地方,从而终止房颤。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逐渐用射频、激光等代替手术的刀和线,切割缝合,是胸腔镜手术中比较难的环节,既然不用切和缝了,接下来要解决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让左心房完全暴露在医生视野内。左心房虽然叫左心房,但它的位置其实在人体中间,胸骨左右都有一部分,而且位置比较深。微创胸腔镜治疗房颤倒是很早就被美国医生发明,但是传统前胸打口,左心房暴露并不完全,手术只能做到迷宫Ⅲ手术的一部分:肺静脉和左心房前庭,不能把所有可能产生折返环的地方打断,效果自然不能令人满意,怎么办?
程云阁说,所谓创新,就是一个想法儿。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观摩一次外科肺部手术时发现,从病人背后可以完整地看到左心房,这一发现让他兴奋不已,一个念头在他脑海形成:以往都是病人仰卧,在前胸打孔,为什么不能让病人俯卧,从背后打孔呢?有了这个想法,他开始在动物身上做实验,结果跟他预料的一样:左心房暴露得很好,他得以很好地完成了全迷宫Ⅲ手术。
这个时候,他没有像年轻的时候一样,让激动冲昏头脑,紧接着,他非常全面地对比了半俯卧右后路入与传统微创的不同,考虑了手术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逐一进行尝试,直到他认为技术可靠了,才开始严格选择了病人,进行手术。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成功进行了近二十例手术,成功率达到95%。“目前来说,这只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至少我们给孤立性房颤的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让他们看到了微创完全解决房颤的曙光,但我们做的还太少,还需要大样本的实践,我们期望治愈率能达到95%左右,因为毕竟理论上是成立的,实践上,目前来说是满意的。”他的话里还是带着学术人的严谨。
程云阁最后告诉记者,这个技术对医生的胸腔镜水平要求比较高,所以推广上最重要的还是有赖于医生的培养。胸腔镜在我国起步较晚,能像他这样操作经验久、手术多的医生寥寥无几,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必须得有合格资质的医生才能上手术台操作。“我们下一步还要做一系列的规范,医生上岗要有合格证,要通过足够的训练才能放心把病人交给他。”作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胸腔镜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程云阁又多了一份责任。
名词解释
迷宫Ⅲ手术:房颤是不明原因引起心房内形成了多个心电传导的折返环引起的,折返环就像河流中水流形成的一个一个小漩涡,迷宫三手术的原理就是打断所有可能形成的心房内折返环,使得切口之间的空隙区小到不能形成折返环,来达到阻止房颤的目的。同时还要保证窦房结的正常传导,保障房室同步收缩。经过切割、缝合后的左心房切口比较多,形状像迷宫一样,所以被形象地称为迷宫手术。第一代迷宫手术切除范围过大,往往影响了心脏功能,随着对房颤研究的深入,已经了解到折返环可能在哪些区域形成,第三代迷宫手术切割更有目的性,心脏功能受损更小。
- 2011.01.03
- 2011.01.04
- 2011.01.15
- 201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