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广东清远脑瘫儿生存调查:近千人患病仅救助42人
www.yongyao.net  2011-6-23 11:58:45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ting99
分享到:

没钱看病 无法上学

脑瘫家庭艰难维系

近年来,国家对脑瘫儿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出台了不少政策进行救助。清远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相应号召,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残疾人康复和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相对于广东省其他发达地区而言,清远市残疾人保障工作仍相对落后,脑瘫儿童救助工作任重道远。

作为清远市脑瘫儿童康复中心主任,李碧霞和其他残联工作者一起,尽着最大努力帮着脑瘫孩子和他们的家庭。但是,由于人员、场地和设备的限制,他们只能优先接收0-6岁的脑瘫孩子,且这些孩子多住在市区或者离市区较近的县市。“我们也没办法,下面县(市、区)的孩子前来康复一般都要寄宿,而我们只有10个这样的床位。”李碧霞表示,目前中心内一个老师要负责六个孩子的康复,这与省内其他发达地区一对一的情况悬殊太大。

而为了让7岁以上的孩子继续康复,残联工作人员只能建议家长将孩子送到特殊学校。然而,直到现在,清远市特殊儿童学校还没有开始上课。

“听说现在已经在招生,今年9月上课。但是,学位十分紧张。”一位家长透露说,为了让孩子进特殊学校,曾四处奔走,但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不得已就将孩子送到了普通学校。她指出,几乎所有家长都想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继续康复并接受教育,但却担心找不到学位或者承担不起学费。

“清远脑瘫孩子的家庭几乎都一贫如洗,一些基本的费用可能都无法承担。”李碧霞指出,脑瘫儿童与聋哑、智障儿童不同。即使成年,生活自理也成问题,仍需要家人的照顾。这样一来,一个家庭就会损失一个正常劳动力,原本拮据的生活会雪上加霜。她的话道出了不少脑瘫儿童家长的心声。

据了解,为了给脑瘫孩子看病,很多家庭陷入了赤贫状态,不得已部分家庭曾去申请低保,但是多因申请人有劳动能力,不符合条件而被拒绝。“即使一个月只补几十块,对大家也是一种鼓励。”脑瘫儿童家长陈扬土指出,为了照顾孙子,老两口辞去了工作,一家五口全靠儿子媳妇在外打工养活。每个月三四千块收入基本只能用来维持生活和孙子看病。“我们家两个年轻人工作都这样,那些一个人工作养家的就更难了。”他认为,如果穷苦至此,还得不到政府的帮助,那么发生“韩群凤事件”就不足为怪了。

他的心声6岁的俊仔(脑瘫患儿)

“我不认输,我也想学会走路”

6岁的俊仔,家住阳山县。因为脑瘫,一年前,由妈妈带着来到清远市残联康复中心进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他总是哼着一句“我不认输!”

俊仔的妈妈告诉记者,这是《感恩的心》里的一句歌词。老师以前教的,不知他怎么就记下了这么一句,并时不时哼上一会。“有时,边做‘运动’边哼;有时,觉得开心或者见到生人也哼。”

在康复中心,“运动”是老师和家长对“康复治疗”的另一种说法。只要听到说要做运动,孩子们就会十分高兴。在他们不听话时,老师们会使出“杀手锏”。只要一听到“再不乖就不帮你做运动了”,孩子们就会乖巧起来。

康复中心工作人员曾丽云告诉记者,学会走路是这里所有孩子的愿望。为了早日实现愿望,他们都很努力。蹲下起身、抬腿落地、坐下起立……这些看似平常的动作,这里的孩子要做好十分不易。

记者看到,一个蹲下起身的动作,俊仔都做得很是吃力,常常要靠手撑住膝盖才能起身。因此,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但是,更多的时候,老师还是在鼓励他,“俊仔真棒!继续加油!”对此,老师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有的需要严厉教育,有的喜欢老师宠和哄,有的喜欢老师表扬和鼓励。俊仔是需要表扬的孩子之一。老师鼓励的话语,让他十分受用。受到表扬后,会做得更卖力。多次受到表扬时,还会自我鼓励一下,说声“我不认输”或者“我好叻”。

那些母亲

年轻患儿妈妈汤哲

没帮助不要紧 最重要是包容

“常人不会明白我们这样家庭的压力和苦。我们不奢望社会或者他人能帮我们多少。只是希望,大家能包容我的孩子,不歧视我们和排斥我们。”和记者聊到儿子时,年轻的妈妈汤哲几次落泪。

一旁正在做康复训练的阿聪看到妈妈流泪,原本开心的脸上也多了一丝黯淡。康复老师说,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能理解母亲的一喜一怒,一颦一笑。平时,为了能让母亲高兴,无论多么难做的动作,他都尽心尽力去做到最好。

记者第一次见到阿聪的时候,他正在老师的帮助下,做着平衡训练。当问及年龄时,他害羞地将脸扭到了一边,伸出了右手的5个手指。老师说,这是他在回答问题。

“他怕说错话别人笑话。”老师说,阿聪是她见过的为数不多的聪明孩子之一。虽然年纪不大,却会用脑子想问题。除了坚持做“运动”,时常央求妈妈带他去图书室,给他讲故事,教他学知识。与别的孩子不一样,阿聪还很关心自己的康复情况。“他经常会问我,‘曾老师,我什么时候能学会走路啊?’”老师说,为了能早点学会走路,阿聪每次的训练都很认真。

“这孩子和他妈妈都很努力。他妈妈早上8点背他来,中午11点就出去上班。下午2点再过来,晚上5点又去上班。”一位知情家长告诉记者,相比于其他母亲,阿聪的妈妈对孩子的康复更悉心,虽然每天要工作,但仍一直坚持亲自陪着孩子康复。

作为妈妈的汤哲虽然不愿过多提起照顾孩子的难处,但还是坦言,社会让她感到了压力。旁人的不理解和异样的眼光,曾伤害过她和孩子。在和记者聊天中,坚强的她几次落泪,说到痛处时,还背过身不让儿子看见。“我们可以靠自己,也能自食其力。因此,有没有物质帮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对我们的理解和包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