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孩子以后,有时打个喷嚏、开怀大笑,甚至弯腰拿个东西,就有尿液不由自主地流出,这是不少产后的新妈妈遇到的新问题。
一般情况下,当我们在大笑、打喷嚏、咳嗽或者弯腰时,腹腔内的压力突然增加,而膀胱几乎是位于盆腔内位置最低的空腔脏器,压力很容易迅速传递到膀胱,膀胱内储存的尿液会受到挤压的力量,如果此时骨盆底的肌肉群适时地收缩,扮演“刹车”的角色,可以避免尿液不适当地流出。然而生产过程中,宝宝经过产道时可能会拉伤骨盆底的肌肉群,或损伤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提肛肌、骨盆肌松弛甚至萎缩,无法正常发挥功能,所以一旦打喷嚏或大笑时,就可能出现漏尿。这种现象称为产后尿失禁。很多人认为,只有经阴道分娩才会发生产后尿失禁,实际上,虽然产后尿失禁多是因为经阴道分娩过程中,宝宝经过产道时损伤骨盆底的肌肉群和支配肌肉的神经所致,但也不代表剖宫产者就不会有尿失禁,因为,盆底筋膜和肌肉像弹簧床一样,托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妇女在怀孕时腹腔压力和盆腔脏器的重力都指向盆底肌肉,加上怀孕期间子宫重量日益增加,使盆底肌肉持续受压而逐渐松弛,因此即使剖宫产,也有可能会发生产后尿失禁。
不管是经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分娩都避免不了妊娠过程对盆底肌肉造成的不同程度损伤,如果因阴道试产失败而做了剖宫产手术了,阴道试产过程中盆底肌和末梢神经还可能受到更大的挤压损伤,导致盆底功能障碍。而经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的区别在于,经阴道分娩的新妈妈在产后短时间内下尿道的症状较为明显,在产后一年内,比剖宫产的新妈妈更容易出现尿道下移、尿频、尿失禁等症状。但一年后,这种差别就会消失。而已经有盆底受损的剖宫产产妇,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或治疗,在产后同样也会出现盆底肌松弛、尿失禁等各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约60%以上的妈妈产后盆底肌肉神经功能可自然恢复,但仍有30%-40%左右产后发生尿失禁、阴道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随着年龄增大,尿失禁在围绝经期以后的比例又开始增加。我国整个女性人群的尿失禁发病率大约为30.9%。这种现象虽是轻微、短暂的,但发生时难免令人尴尬。有些患者担心不小心尿湿了裤子而不敢参加社交活动,产生焦虑和沮丧等各种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因此“尿失禁”被称为不致命的“社交癌”。鉴于此,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显得非常重要。
产后盆底康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盆底肌的能力,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改善生活质量。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有了加强盆底肌肉力量的凯戈尔训练法,即“缩肛运动”。随着科技的进步,又有了电刺激、生物反馈等新的治疗手段。如果已出现了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严重松弛等症状,单纯做“缩肛运动”已经很难达到康复目的,一般还需要配合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的治疗方法。生物反馈和电刺激分别模拟主动和被动的肌肉收缩,做生物反馈时,患者跟着声光学习,按照一定的节奏锻炼盆底肌;而电刺激是外源性的刺激,作用于特定的肌肉进行被动锻炼。在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普及了对产后42天的妇女进行盆底肌肉评估,以及生物反馈的盆底肌训练和电刺激治疗,从而大大地减少了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同时,促进了受损的盆底神经及肌肉的功能恢复,使阴道更好地恢复到紧缩状态,从而改善了产后性生活的质量。
产后盆底康复训练虽然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如果不把握最佳的康复时机也会留下遗憾。告诉各位准妈妈和新妈妈们,产后3个月之内是最佳的康复时期,尽早治疗可最大程度恢复盆底肌和神经的功能。如果新妈妈们因为带孩子而耽误了最佳的时期,也最好应在产后半年内做康复锻炼或治疗,毕竟“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尿失禁”并不是社交绝症,新妈妈们只要做好产后检查及盆底肌评估,对“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一定会有效减少尿失禁的发生,并重塑昔日的风采!
- 2011.04.25
- 2015.09.14
- 2011.04.06
- 2011.0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