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七拼八凑的捏合”,“新医改方案在走计划经济的回头路”…… 举11家部委之力、由9家海内外机构献策的新医改方案不日将破茧而出。
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听到采访对象们发出这样尖锐的批评。尽管医改专家及知情人士都刻意回避着草案背后的故事,但在他们声称“可以说”的医改利弊分析中,一部错综复杂的“医改演义”已足以成型。
此外,对于新医改能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第七套医改方案主笔、北大教授顾昕作了解释。
多部委的博弈
这部“演义”的基本脉络是:2006年,4家核心国家部委各自起草了一套新医改方案,历经3个多月的讨论,这4套方案并没有协调出一个统一方案;2007年,国家委托6家海内外机构设计独立平行的医改方案,这6家机构陆续递增至9家。
目前,据知情人士透露,新医改总体方案的草案已经出炉,该草案以北大的“政府主导派”方案为主,但总体来说是“一个七拼八凑的捏合”。
■4家核心部委对医改意见不统一
1月17日召开的江苏省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透露:“医改的大体方案已经形成,估计今年3月份全国两会召开后会向社会公布,同时,有关政策、配套文件都在制订。”
陈竺部长所说的“医改大体方案”成型的背后,有着一部耗时颇久的“医改方案演义”。
三年前,也就是2005年的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葛延风主持的研究报告中称:“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这份报告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引发了关于我国医改弊端的大讨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9月,由发改委、卫生部牵头、11家国家部委组成的多部委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医改协调小组”)成立,全面启动了新医改方案的拟订。
一位熟悉新医改背景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其实,这11家部委里,核心的就4家部委,分别是发改委、卫生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每个部委都拿出了一套方案,医改协调小组也经常在一起开会,但他们拿出来的方案都不太理想。每个部门都不是从医改应该改好的学理角度出发,而是更多地站在自己的部门立场上去考虑。这四个部门在一起,就老拿不出一个统一的意见。”
当这样的多部委医改讨论进行了3个月后,新医改方案终于有了重大转折。
2006年12月4日的多部委医改协调小组例会上,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首次提出题为“两层构架、双重保障”的社区医院改革,由政府全额出资重构社区卫生体系。在这项方案中,政府将为城市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埋单(几乎为100%)。城市居民凭居民身份证即可到社区医院享受几乎免费的医疗服务,政府的总投资估算为2690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