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有医生将“看病”叫作“做生意”
卫生院股份制改革后,没了财政的投入,只能全面走上“以药养院”的途径。与此同时,以业务收入为主来确定医生报酬的分配机制,也迫使医生把医疗作为主要的服务内容。参股黄湖镇卫生院的股东朱盛珍说,股份制后,卫生院的赢利绝大多数来自药品的收入。
据了解,当时各卫生院的卖药收入,占到了全部业务收入的80%~90%。
一位医生说,那时他们将看病就叫作做生意,病人来了就是生意来了,“工资要靠自己赚,说白了,就是靠"药"。那个时候,政府在考虑如何解决看病贵的问题,而我们医生却在考虑如何吃饭。”
来自《余杭医药卫生》的一份资料显示,改制后,余杭29家卫生院的门诊人次从 2000年的115.2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129.8万人,增长12.17%;而业务收入从2000年的 6541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10102万元,增长了54.45%。
“门诊人次只增加了12.17%,而业务收入增加了54.45%。”这位医生反问:这说明什么?说明患者看病花的钱在增加。
30岁出头的叶飞是径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2003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径山镇中心卫生院,7年间的两次转制,他都经历了。
“医院要存活,当然要赚钱。”叶飞说,在他以往的从医经历中,反复操练的就是开处方的“技巧”。开每张处方,除了想要给病人看好病,多多少少还要牵挂医院能赚多少钱,自己的任务量又能增加多少。
“这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叶飞说。
不仅仅是叶飞。为提高经营收益,绝大多数医生被安排坐诊。收入归己、自行支配的机制,助长了医院的趋利性。为了提高收入,医院和医生也倾向于给患者开大处方、用高价药,多做检查。据资料,股份制后,29家卫生院由2000年的亏损,到2004年结余达821.35万元,比2000年增长了303.27%。
一家卫生院的职工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很多患者认为民营医院唯利是图,即便是正常的检查用药,老百姓也会觉得是过度检查、开大处方、挣黑心钱,这样恶性循环,恶化了医患关系,导致基层卫生院渐失信任,一些卫生院也因此医患纠纷频发,群众满意度下降。
事实上,作为构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枢纽,乡镇卫生院也是农村疾病控制的中心,在为当地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外,还承担着防疫、保健和计划生育知识的宣传,以及更多公共卫生职能,诸如对乡里的医疗机构进行卫生行政管理、对医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等等。
“但股份制的卫生院不愿意花很大精力开展其他服务。”黄国林说,政府只能通过花钱买服务的方式,落实公共卫生等职能。而以赢利为目的的民营性质的卫生院,显然无法担负起公共卫生管理的职责。
- 2011.01.04
- 2011.01.04
- 2011.01.04
- 201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