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08年在北京“全民医保”将不再只是梦想
www.yongyao.net  2008-1-21 14:46:45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2008年,在北京,“全民医保”将不再只是梦想。

生活在北京的城镇居民,无论年长还是年幼,无论国企还是私企员工,无论退休还是在职,都将享有社会医疗保障。

这条路,北京走了20年。从东城菜蔬公司的自主探索,到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大病统筹改革;从2001年基本医疗制度的建立,到将“一老一小”纳入医保体系;再到今年为无就业残疾人建立医疗保险,北京建设一个广覆盖医保体系的思路已然清晰。

东城菜蔬公司率先改革

李速成没有想到,他们的“改革”,会成为北京医保体制改革的破冰之举。

1986年冬天,北京东城区菜蔬公司劳资科33岁的科员李速成一直发愁下属几个门店大病号的医药费拖了半年多报不下来,没钱看病的员工经常抱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的就医习惯依然是,拿一张单位签发的“三联单”,再交1毛钱挂号费,看病、住院,所有费用,都由医院和单位结算,这是我国1951年建立的企业职工劳保医疗制度。企业给职工报销的经费,来自于提留的福利基金。

让李速成头疼的是,菜蔬公司的福利基金,那一年已亏空39万元,无法支付职工的医疗费用。

那时,医院搞起了承包经营,开大处方成风,“开几块钱的药,还要搭个热水瓶包装,个别医院甚至公开在院子里摆上日用品,患者随便挑,都能算在药费里。”李速成回忆,由此,职工的医疗费用巨额增长,用于支付职工医药费的福利基金却一直没有增长,企业的负担越来越重。

这种负担,对于东城菜蔬公司来说,尤其难以承受。“我们公司下属门店规模小,一个店不到10个人,一年的收入也就两三万,遇到个大病号,全填进去都不够。”

李速成意识到,自1951年建立的企业劳保医疗制度,在与计划经济并轨发展了40余年后,开始面临困境,甚至成为企业深化改革的阻力。

“每天都在想,怎么办,怎么办,中午吃饭,端着饭碗也在想。”李速成说,经过一个多月的思考,在和同事不断的讨论中,一个思路逐渐成形。

1987年5月,一份名为《东城区菜蔬公司关于实行“大病统筹基金”试行办法》的文件,在菜蔬公司职代会上通过,并开始实施。这份只有3页纸的文件,记录了北京医保制度改革历程中第一个探索的痕迹。

这份文件明确了菜蔬公司医保制度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职工和企业难以承受的主要是大病住院费用,因此,基金只负责解决300元以上的医药费,分不同档次按比例报销。基金的来源,确定为从职工的奖金中每月人均提取3元。这些数字,在日后的三年中,根据实际情况被不断调整。

并不是所有职工都理解这一变革。东城菜蔬公司时年30岁的售货员贺俊梅就有意见,“以前医药费单位全报,现在不仅不能全报,还要扣奖金,我一个月工资才36元。”但她还是参加了,因为单位规定,交不齐统筹金的门店,不能享受大病救助,她不能影响其他职工。

两年后,贺俊梅庆幸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