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安全用药 > 用药公告 > 不良反应 > 正文
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
www.yongyao.net  2014-5-15 11:06:22  来源:CFDA  责任编辑:cqjm
分享到:

三、用药安全提示

(一)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报告比例逐年上升,应关注老年人用药安全

2009至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年龄分布显示,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报告比例已连续4年呈现小幅升高态势(图7)。一些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较大。例如治疗风药别嘌醇片,65岁以上老年患者占严重病例报告总人群的45.1%。

老年人在生理、心理方面均处于衰退状态,给用药安全带来隐患。在生理方面,老年人肝肾功能退化,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均受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老年人往往身患数病,经常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在心理方面,老年患者安全用药常识相对缺乏,自我风险管理能力较弱;很多老年患者求医心切、用药依从性较差,容易出现不合理用药情况。

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用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需要社会各界关心、关注老年人健康,共同努力减少药物损害、药源性疾病给老年人带来的健康威胁。

小贴士:老年患者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

抗菌药物在人体吸收以后,多由肝肾解毒、排泄,因此,肝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在使用抗菌药时需慎重,不宜长期或大剂量应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长期服用会损害肝细胞,并伴有对骨髓、心脏、肾脏及皮肤的损害。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使用时间稍长,能引起眩晕、耳鸣、耳聋、平衡失调,对肾脏也有影响。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红霉素、呋喃妥因等可能在肝胆内瘀积,产生中毒和过敏反应。

(二)中药注射剂合并用药现象突出,应警惕药物的相互作用

合并用药可能引起药物的相互作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1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己对中药注射剂合并用药现象进行过分析,提醒合并用药可能会加大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风险。但就2013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数据分析来看,合并用药现象并未得到有效缓解。

通过对2013 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排名前20 位的药品合并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其总体报告涉及合并用药的占41.0%,严重报告涉及合并用药的占54.1%。

建议临床医生根据《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的要求,单独使用中药注射剂,禁忌与其他药品配伍使用,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应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相互作用等问题。

小贴士:什么是药物相互作用,哪些药物容易出现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或先后序贯给药而引起的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如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可增加出血的风险;克拉霉素与地高辛合用,可引起地高辛中毒。治疗窗范围窄的药物(即剂量稍有变化药理作用即有明显改变的药物)、需要监测血药浓度的药物、酶诱导剂和酶抑制剂都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包括口服抗凝药、口服降糖药、抗生素类、抗癫痫药、抗心律失常药、强心苷和抗过敏药等。

(三)不合理用药增加药品安全风险,医务人员和患者应加强安全用药意识

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显示,不合理用药现象仍然突出。以尼美舒利为例,因其严重肝损害风险,2011年5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规定尼美舒利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适应症限制在抗炎、镇痛的二线治疗,且疗程不超过15天。但尼美舒利的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分析显示,12岁以下儿童的报告仍占9.8%,用于感冒、发热类疾病的报告占35%,治疗时间超过 15天的报告占1.4%。

不合理使用药物,不仅可影响药物的治疗作用,更会加大药物的使用风险。建议医务人员和患者加强安全用药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用药知识,避免超适应症、超剂量、超疗程用药,严禁禁忌证用药,谨慎联合用药,防止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药品的已知不良反应、安全性信息、使用注意事项均记录在药品说明书中,建议患者用药前认真阅读,按说明书规定用药,必要时与医生沟通,为自身健康负责,把好用药关。

小贴士:如何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包含了对药品各方面的介绍,患者服用前应该认真地阅读,按照说明书规定用药。有关药品使用方面,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中的【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禁忌】、【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有关药品的安全性方面,应阅读警示语(位于说明书最上方)、【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老年人如需调整用药剂量,会在【注意事项】或【老年人用药】部分进行提示,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孕妇哺乳期妇女用药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的影响,会在【儿童用药】、【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用药】部分进行提示。为防止相同成份叠加使用导致药物过量,还应详细了解说明书中药品的【成份】,因为不同名称的药品可能含有相同药物成份。药品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均为临床研究或上市后监测发现的已知不良反应,一些罕见的、新的不良反应不一定会记录在说明书中,因此患者如果出现疑似不良反应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